《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4学时)
学分: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学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旅游学概论》教学总学时为60学时,3个学分。教学时数安排如下: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4
第三章
旅游者
6
第四章
旅游资源
8
第五章
旅游业
12
第六章
旅游市场
8
第七章
旅游的影响
6
第八章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4
第九章
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
4
第十章
旅游发展的模式与趋势
4
总计
60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重点: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按旅游活动内容划分的几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了解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概念的形成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
三、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二、旅游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
一、旅游活动的要素
二、旅游活动的特征
第四节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
三、按旅游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第五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国外旅游研究概况
二、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
三、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旅游学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
教学重点: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现代旅游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
一、人类旅行的起源
二、人类旅行的发展
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
古代旅行向近代旅游转化
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
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诞生
二、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章旅游者(6学时)
教学重点:旅游者产生的外部条件,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者范围的划定与解释。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旅游者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了解旅游者的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传统概念
旅游者传统定义
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思考
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一、收入水平
二、余暇时间
三、其他条件
第三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
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
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一、旅游者类型及其划分
二、根据游客出行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第四章旅游资源(8学时)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二、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三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