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青铜器标准化现象研究
【摘要】:青铜器铸造工艺发展了千余年,到了东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铸造经验。为了保障正常的生产和保证必要的需求,随着整个铸铜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生产规模,分工协作的变化,批量生产出现了,与其相关的规范与标准也相继建立。因此形成了具有标准化生产的一些现象。本文研究的青铜器标准化现象,并不是说整个东周时期整个铸铜行业已经实现了标准化,而是存在于某些方面或某些产品。标准化的现象主要存在于每个诸侯国之内,而不是整个东周社会,虽然不同诸侯国之间存在同一标准的东西,但表现的不很明显。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在晋与三晋的时空范围界限中探究铸造技术及其生产方式的标准化迹象,继而在更大的东周社会这个时空背景中分析形成这些迹象的原因与影响。简化、统一、系列与规范都是标准化的重要原则,也是在标准化生产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以以上原则为基础,对一些青铜器及社会现象逐项分析,以总结其中的规律。首先,简化是标准化的重要形式。本文利用考古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了东周青铜器的形制相似与成列是简化直接导致的结果,它简化了青铜器铸造的设计程序。商代青铜器纹饰形式复杂分散,而从东周的蟠螭纹及蟠虺纹看,无论是二方连续或是四方连续的纹饰,在这个时代都可以通过在稳定的制作精美的纹饰模上连续压制然后修整来实现,这样一种纹饰仅仅需要设计成稿一次便可实现大面积的复制,由此,简化得以形成。简化是铸造技术上的智能表现。在逐渐的简化中铸造技术工人学会了分类、系列、连续、近似、靠拢、规范、定性、统一、协调、耐用、适宜等等标准化生产的众多思维。所有这些表现为简化的形式都是铸造者的技术熟练导致,只有简化才能保证生产的数量。因此,简化是标准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简化不是盲目的,是遵循一定的规范,在规范这一限定下简化。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简化带来了人为的不变性、惰性、以及稳定的标准性,伴随着持续的简化模式,可能会导致了技术创新动力的缺失。其次,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在青铜器铸造工艺标准化的进程中统一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表现在形体、功用、技术语言等方面。在社会需求与生产达成一致的前提下,东周墓葬中的铜器组合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礼器逐渐减少,多样化增加。在铸造方法上几乎形成了稳定的分铸模式,它从一开始只是解决个别复杂铸件的组合问题,最终形成分铸这一时代技术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大量形体或某些部件和纹饰的一致化现象。本文利用未公布的山西长治分水岭东周墓葬青铜器的资料,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对这些青铜器进行金相显微观察和成分测试,肯定了青铜器存在着相似的制作过程。在成分配比上,东周青铜器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程式,虽然这个程式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还不能完全匹配,但三元合金的形式已经稳定下来,铅的利用也相对规范了。铸造技术的进步与技术语言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技术语言是技术的载体,不能准确的表达技术语言就不会有技术的传播以及规范的出现。结合《考工记》及一些东周青铜器资料进行技术语言的研究,发现了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规范通用的技术语言。第三,系列化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也是促成统一的重要因素。东周青铜器出现与分级相关的器型主要为列鼎和成套的编镈或编钟,这些青铜列器就是把各部分的尺寸按照某一要素放大或缩小,构成一个几何相似而大小不同的系列。通过分析《考工记》中记载的某些规范又结合出土青铜器资料,研究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东周青铜器标准化现象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