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类方法一:A、B、C、D、E级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
界面显示参数
固定误差
需要输入
比例误差系数
需要输入
平均距离
基线水平分量中误差
基线垂直分量中误差
划分标准
B、C、D和E级的精度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
级别
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
相对点间平均距离/km
水平分量/
(mm/a)
垂直分量/
(mm/a)
B
5
10
50
C
10
20
20
D
20
40
5
E
20
40
3
布设原则:
级别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条
6
5
8
10
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网平均间距的2倍。
接收机的选用:
级别
B
C
D、E
单频/双频
双频/全波长
双频/全波长
双频/单频
观测量至少有
L1、L2载波相位
L1、L2载波相位
L1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机数
≥4
≥3
≥2
观测:
级别
级别
B
C
D
E
卫星截止高度角/度
10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20
≥6
≥4
≥4
观测时段数
≥3
≥2
≥
≥
时段长度
≥23h
≥4h
≥60min
≥40min
采样间隔
30
10-30
5-15
5-15
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该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
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纪律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注3:观测时段≥,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PS网总点数的60%
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的和
数据处理
(1)外业数据检核
1)B级GPS网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网基线处理,:
ds≦2σ()
σ---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
2)B、C、D、E级GPS网基线测量中误差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变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B、C、D、E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以下规定:
三边同步环中只有两个同步边成果可以视为独立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两边的代数和。由于模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常不为零,
≦
≦
≦()
式中:
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
对于四站以上同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个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4) B、C、D、E级GPS网外业基线的处理结果,其独立闭合环或附和路线坐标闭合差W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公式()的规定。
≦3σ
≦3σ
≦3σ
≦3σ()
WS= n为闭合环数。
(2)基线向量解算基本要求()
2 分类方法二:城市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城市或工程GPS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1997》
界面显示参数
固定误差
需要输入
比例误差系数
需要输入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平均距离
同步环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同步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划分标准
1)
σ= ()
式中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X10-6);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2)。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km)
a(mm)
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0
≤2
1/120000
三等
5
≤10
≤5
1/80000
四等
2
≤10
≤10
1/45000
一级
1
≤10
≤10
1/20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小于20mm。
3)布网原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和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