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模糊修辞的构成手段
在实际言语活动中,被运用的各种修辞技巧和方法,在传统修辞学中称为修辞手段。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主要取决于运用语言的目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上的要求。修辞手段来自需要,需要不同,选择的修辞手段就不一样。模糊修辞的构成手段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相传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书生到岳父家做客,正当回家时天却下起了大雨,他急得坐立不安。其岳父是一位深懂文墨的人,没作过多挽留,只写下了四个古人的名字置于桌上:“夏大禹、姬旦、杜甫、刘禹锡”,女婿看后就不再提走的事了。岳父问其故,女婿日:“你不是留我吗?“下大雨、鸡蛋、豆腐、留女婿”。岳父听后哈哈大笑,称赞乘龙佳婿才智过人,思维敏捷,领会了他的意思。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oll)所著儿童文学名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阿丽思问一只耗子,为什么他恨猫和狗。他们的对话如下:
“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And she kept on puzzling about it…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提高言语表达效果,利用语义模糊的词语进行修辞,也是模糊修辞构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北宋的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杜甫的《古柏行》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个例中的数词并非指确切的数目,而是脱离了具体内容的模糊性概念。因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语义模糊的数词进行修辞,故收到了诗意盎然,气势磅礴,充满奇趣的艺术效果。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文学作品中数词的模糊语义,从精确的方法去衡量,这是不切实际的。
语言中还有许多的模糊限制语,它们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也可起到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例如:
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
(鲁迅《阿Q正传》)
这里的“大约”、“未必”都是模糊限制语,其语义是无定性的,但在这无定性的模糊中却有力地揭露了未庄社会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腐朽的思想意识,在含蓄中给读者以玩味、捉摸的余地,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了,但或也许是渔火。
《社戏》
“听到歌吹了”是明晰命题,添加了模糊限制语“似乎”之后,就转化成了模糊命题;“便是戏台”是明晰命题,添加模糊限制语“料想”之后,就转化成了模糊命题。
It was the first word of kindness the child had ever heard in her life; and the sweet tone and manner struck strangely on the wild,rude heart,and a sparkle of something like a tear shone in the keen,round,glittering eye.
()
胶体和界面化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