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对话”》《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的世界》《教育人类学引论》《教育学的智慧》等专著以及随笔集《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教育常识》。
人世间始终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这是两类不同指向且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方式。
面向他人的教育,指向于他人,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生命,因此可称之为“他向教育”。这是最常见的教育样式,是教育者,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教师,每日必做的功课。教育的全部神圣和庄严均来自于此:这是一项改变他人、提升他人生命境界的事业;教育的所有艰辛和沉重也来自于此:还有什么比促进他人生命的变化更新,更为艰难持久的事情?所以,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繁重漫长的“慢教育”。
朝向自我的教育,以“自我”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古人推崇的修身养性,大致可以归于此类。它主张在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余,还要考虑“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一种“我向教育”,即“自我教育”,它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更新再生。
为什么在“他向教育”之外,还需要“我向教育”?无非是因为“他向教育”具有限度,而“我向教育”拥有独特价值。
习惯了以“他人”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者,在把外在于自身的他者,视为全部教育世界的同时,可能导致对自身存在的遗忘,“自我”因为对“他者”的关注而被湮没。这种“自我意识”的缺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自我感觉很好”者的通病。其背后的潜在预设是:自我已是无可挑剔和提升的“完人”,因而有资格对毛病百出的他人“循循善诱”,结果往往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或许是教育关系中不平等的根源,也是某些教育失败的原由。这类教育者的典型特征是“好为人师”和“毁人不倦”。
很不幸,近来我发现自己也有了“好为人师”的习惯,喜欢对那些不符合我的眼光和取向的人与事,发表“教育式批评”。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竟然有“好为人师”的乐趣,很“享受”这个“他向教育”的过程,但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他人来说,可能却是一种折磨和痛苦。
由此联想到今日网络上的喧闹,那些充满戾气的语言背后,何尝没有“教育他人”的冲动和欲望?教师本来最应该是温暖人心之人,不期然变成了语言的暴徒。从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的转换,往往在一念之间和一语之中。
朝向自我的教育,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首先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昭示了教育者自我批判、自我改变的勇气、责任和行动。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访圣雄甘地,请求他劝说孩子少吃糖。甘地沉默不语,随后请他们一周后再来。一周后,甘地开始了他与孩子的教育谈话。母亲忍不住问:“上周您为什么不教育我的孩子?”甘地回答:“因为上周,我自己也在吃糖!”
这种“我
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