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三章 第三节 冰川.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 第三节 冰川.ppt第七章冰川和冰缘地貌
南极冰盖
第三节冰川
第三节冰川
一、冰川的定义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m。
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岛群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亚洲冰川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其中我国冰川面积共恰占50%。
北美洲冰川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
南美洲冰川面积约25000km2。
欧洲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阿尔卑斯山。
大洋洲主要分布于新西兰。
非洲是全世界冰川最少的大陆,冰川面积只有23km2。这是由于非洲大陆纬度低,气温高而降水少,雪线位置高所致。
二、冰川的形成及其类型
(一) 雪线
在某个海拔高度上,全年的降雪量恰好能消融、蒸发殆尽,这样的高度地带称为雪线。
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
(1)温度——长期保持在零度以下,低纬度雪线位置高,高纬度反之。
雪线
雪线特点
# 同一地点,雪线高度随气候的升降而波动
# 世界各地雪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各纬度带雪线的平均高度
(2)降水量——降水多雪线低。赤道附近的雪线比副热带高压带低,说明温度的影响没有降水大。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雪线低。如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雪线高度比北半球同纬度低。
(3)地形——雪线高度受坡形和坡向影响。喜山南坡降水多,雪线低(4400-4600m)北坡为5800-5900m.
南坡向阳融雪快雪线高。如天山南坡为4200m,北坡3900m。
因此,有一个地形雪线的概念,它是地面实际可见的雪线,是在上述条件下山坡上终年积雪不化的最低线。
(二)冰川形成过程
新雪(- g/cm)——雪花晶粒凝结成粒雪(-)——密度加大成冰川冰( g/cm)——缓慢变形和流动——冰川。
冰川即指由积雪形成的运动的冰体,分为源头的粒雪盆和流出的冰舌两部分。
成冰作用(或过程),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雪转变成冰的主要过程
粒雪化(最小自由能)
机械压密(自重和上覆雪的压力)
烧结(太阳辐射、机械压密)
塑性变形和再结晶作用:(压力进一步增大,单个气泡)
气泡压缩(压力进一步增大,气泡变小)
融水作用(加速成冰过程)
粒雪化过程
新降的雪呈现为多种形态,雪花降落在冰川上后在表面自由能趋于最小的自由能稳定原理支配下,自动向球形颗粒状变化,这一过程称为粒雪化。

第三章 第三节 冰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6.94 MB
  • 时间2017-12-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