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记录片的发展
诞生于世纪年代末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迄今只有不到
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作为电视家族历史最悠久的片种之一,它的
发展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个缩影。与电视新闻相比,
电视纪录片具有相对延后的时效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双重特性
使之在特殊时期侥幸成长于夹缝之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
遇。电视纪录片在我国曲折但持续地健康向上地发展,在电视史
上留下了不少可资记载的篇章。
概言之,事物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就我国电视纪
录片而言,于外,它受到政治、经济等客观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及随之而来的各领域重大变革的影响;于
内,它受制于客观纪录的纪实本性和主观表现的审美艺术特质,
走上了本体回归的独立发展道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特殊的
发展规律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两个基本支点和重要划分依
据。据此,我们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起步
期,纪录片在电影和新闻报道的双重影响下处于模糊状态;发展
期,改革开放破除题材禁区,解放创作思路,纪录片的电视特性
得以挖掘;繁荣期,纪实风格空前崛起,纪录片实现本体回归;
拓展期,对主体表达的再认识及市场需求使纪录片走上了多元化
发展道路。
第一节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
从年到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二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与其他节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陷于停滞状态不同的是,纪录片的非时效性保
护了它的生长:在八大样板戏占满屏幕的情况下,纪录片以其细
致、真实的特点赢得了一席之地。因此,总的说来,纪录片在起
步期的发展方向依然是健康向上的。
一、纪录片创作起步期的总体特征
起步期电视纪录片从题材到形式尚处于模糊状态,还不是一
个独立的品类。在制作上,它基本上移植了纪录影片的做法;在
题材上,它与新闻报道没有多大区别。由于电视机远未普及,其
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客观、细致
地记录现实生活,这使电视纪录片初步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起步期的纪录片主要借鉴电影的拍摄方式和制作方法,带有
浓厚的新闻纪录电影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时期的纪录片
依然是纪录电影,只不过传播的载体由银幕改变为电视屏幕,播
放的场地由电影院变为单个的家庭。
中国电视纪录片脱胎于新闻纪录电影。基于共同的理论、思
想以及人员队伍的相承关系,新闻纪录电影的历史可以说是电视
纪录片的“史前史”。我国新闻纪录电影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
期。抗战期间,日军进攻上海,许多电影企业,包括他们的工作
人员都向全国各地疏散,其中一支辗转到了延安。他们在党的领
导下创建了党的新闻纪录影片事业。早期拍摄的新闻纪录影片大
都以战争为题材。解放区较早的一部完整的战争纪录片是
年完成的《延安和八路军》。由于人力、物力的严重匮乏,那个
时期的纪录片发展速度很慢,但它们记录了党、军队、群众的重
大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电影制片
厂成立,专门摄制新闻纪录片。这些新闻纪录片正是后来的电视
纪录片的源头。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是电视台创办初期的两大主要
类型。最初的电视纪录片其实就是通过电视播出新闻纪录影片。
年月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
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
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干部下放劳动。同
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
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
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
阶段密不可分。因为还没有可供保存、事后编辑的录像带,新闻
片还是在直播室中边拍边播,更不用说作为“深度报道”的纪录
片了。纪录片的声、画制作是不同步的:用的摄影机拍
摄,以电影胶片的形式保存,然后进行编辑、配音。其制作队伍
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早期的电视纪录片的电影特质。电视纪录片的
制作队伍几乎是清一色的“电影家”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
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人员为主。这些制作人员本身是电
影制作人员,他们的拍摄经验是从拍摄新闻影片中逐渐积累起来
的,他们的观念是典型的纪录电影的观念。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
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
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
《纪录片概论》电视纪录片-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