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2006年7月·四川成都
背景
21世纪,国际间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外国的经济文化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
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1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
美
21世纪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积极性
日本:1996年发表《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
在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迅猛发展的社会,培养公民的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
缘由: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动荡时代
社会变化加快: 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改变,才能实现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育必需发生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口增长:保持人口增长与人类可利用资源之间的平衡,依靠教育提供有效持久的解决的方法,缓解人口增长的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科学和技术进步: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终生学习成为一种需要
社会条件:信息化社会为终生教育提供可行性
为了长期发展
在21世纪,只有以终生教育作基础, 才可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前提下,人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结构和视野,才可能达到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目的。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终生教育的四大支柱(基本能力)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学会合作(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Learning
Treasure
With in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认识
成绩是主要的
问题是突出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深、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改革的发展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