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例题,第66-6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三维目标
1. 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 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3分钟)
算式接龙。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8分钟)
认真观察,分析图意。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题意,可以编故事、表演动作。
说说题目中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版块一】
下面咱们先来一个游戏,名字叫算式接龙,请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第一个人的得数就是第二个人出题的第一个数。
指名学生示范,小组合作游戏。
【版块二】
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了4个,第二次又运了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9分钟)
1. 思考并和同学讨论、交流,结果可能有:
(4+2=6,6+1=7)
(4+2+1=7)
2. 交流想的过程,给这类算式取名字。
3. 仔细观察例2的情境图,思考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你能编出一个故事来吗?小组内交流。
可能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0分钟)
1.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思考:左图中的小棒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有多少根,要求什么问题,你会列式吗?
右图原来一共有几个正方形?第一次去掉了几个,第二次去掉了几个?要求还剩几个怎么列式?
【版块三】
1. 提问:其它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追问:为什么这样来列式?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
(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
一年级上册 连加、连减 3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