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科学论文
《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我从哪里来》是大象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讲课场所为科技馆“生命展区——生命的起源”。
本课利用馆内与教材相关展品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为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馆“生命展区”里有受精过程模型、基因之门、胎儿诞生的各个阶段标本、分娩视频等。学生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可以对生命的诞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科技馆科学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教材分析以外,还增加了场馆分析。通过对展品进行简单介绍,可以更好地利用展品进行教学。
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科学课中已经对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人类生命诞生的奥秘。他们好奇心强,对参观科技馆“生命展区”比较感兴趣。但在参观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积极引导。教学目标 。 ,学会观察描述的方法。
,学会感恩;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笔记本、笔。
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科技馆开心吗?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课,我会带领大家一起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生命展区。我从哪里来?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我小时侯就很好奇自己是从哪来的,当时看《西游记》,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我是从哪来的呢?我不会也从石头里来吧?我就去问妈妈,她说我是从地里捡回来的,哈!你们大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吗?爸爸妈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生: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啊,你们可比我小时侯聪明多了!好,下面咱们排好队,跟着我来参观一下这个展区,让我们来一起探究生命的奥秘!
意图:通过提问“我从哪里来?”进行导课,使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下面的探索,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受精过程模型
师:同学们,你们看头顶上有一个大红球,周围有很多像蝌蚪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受精过程。大红球是妈妈肚子里的卵细胞,周围那些是从爸爸那来的精子,它们有上百万个,可只有一条能与卵细胞结合,这是多么激烈的竞争呀!看来我们是多么幸运的,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很珍贵呀。这时就形成了受精卵,可它比铅笔点出的点还小,我们就是从这么小开始生长的,神奇吧?
意图:展区模型形象地展现受精过程,使学生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揭示受精卵的形成,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珍贵。
三、打开基因之门
师:下面跟着老师来,我来打开基因之门!(教师拨动基因配对按钮,基因之门打开)是不是总是听叔叔阿姨说,你和你爸爸或者妈妈长的好像啊!对着镜子看一看,为什么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呢?爸爸喜欢钓鱼,怎么我也很感兴趣?妈妈爱唱歌,怎么我唱歌也很好听呢?真是好奇怪呀!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基因的影响。这有基因双螺旋结构的示意图,咱们看看。这些到了你们上中学的时候就会了解更多。
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观察标本,小组活动
(给学生分组,四人为一组。)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放在玻璃瓶里的标本了吗?这些都是真实的标本,是很珍贵的资源,科技馆提供给我们参观,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认真观察
《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