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舒慧君
2006-7
营养支持二大问题
要不要给?
指征,时机
怎么给?
方式:肠内,肠外
途径
给什么,给多少
营养不良的诊断
正常值 轻度 中度 重度 ─────────────────────────
体重与IBW% >90 80-90 60-79 <60
BMI% -23 17- 16- <16
TSF% >90 80-90 60-79 <60
AMC% >90 80-90 60-79 <60
CHI% >95 85-94 70-84 <70
白蛋白 35g/L 28~34g/L 21~27g/L <21g
转铁蛋白(g/l) ~ ~ ~ <
淋巴细胞总 >2000 1200-2000 900-1200 <900
免疫皮肤试验 十 十 十 -
氮平衡测试 ±1 -5~-10 -10~-15 >-15g
成人干瘦型或单纯饥饿型
常见于慢性疾病或长期饥饿,主要因热量摄入不足。表现为严重的脂肪、肌肉消耗,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下降,白蛋白显著降低,但免疫、伤口愈合能力还好,精神食欲好。与SIRS无关。
营养不良的分类和特征
成人消瘦型
低蛋白血症型
混合型
低蛋白血症型或急性内脏蛋白消耗型
见于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应激状态,可有摄入不足表现白蛋白明显下降、淋巴计数下降,但体重、肌肉脂肪可正常,毛发脱落,水肿,伤口愈合延迟,免疫力受损,易感染。由SIRS引起。
混合型营养不良(恶病质)
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均不足,是最严重的类型。常见于晚期肿瘤和消化道瘘。,SIRS不重,白蛋白下降轻微,而低摄入高消耗直到耗竭。
肠内营养概述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鼻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一种支持治疗方式
12世纪中叶出现,50年代末以来有显著进展,北京协和医院自1973年开始应用
原则:当胃肠道有功能时,应采用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的可行性主要决定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经口摄食不能、不足或禁忌
胃肠道疾病:
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肝脏疾病
胰腺疾病
肿瘤
其他:手术前后、肾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肠内营养(舒)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