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
制作人:马梓菁
目录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汉字的谐音等,错别字。遨游在汉字王国!深入了解汉字。
汉字的来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 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 相貌奇特, 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 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 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 仓颉创造出文字后, 由于泄漏了天机, 天落下了小米, 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 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 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 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 例: “日”写成, “月”写成, 水写成, 牛写成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 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 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 有的笔画减少了, 有的笔画增添了, 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 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 “明”字写成, 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 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 组成很多新字。例: “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 “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 据统计, 形声字占汉字的 90% 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汉字的来源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谐音对联
谐音对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暑”谐“鼠”,“风”谐“蜂”
*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
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谐音对联
*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
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
*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文征明对徐祯卿。“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尤”,“擂”谐“雷”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光棍对知县。“督”谐“蔸”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谐音笑话
一个外国女孩嫁到中国来,在早饭时,对于不会吃油条的她被指点说:“你蘸着吃。”
她马上站起来,又被告诉“你蘸着吃!”
她一头雾水,委屈的说:“让我站着吃,我已经站起来了,还要站到哪儿去?”
谐音笑话
1研究意义2汉字的来源3谐音对联4谐音笑话5谐音歇后语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