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形线虫与旋毛虫病
Trichinella spiralis and trichinelliasis
授课:任红斌
监督电话:3029945
简称旋毛虫,引起旋毛虫病。
在我国,Manson于1881年在厦门猪体内发现本虫,1964年西藏自治区首次报道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例。
我国已有许多省、市有局部流行的报告。本虫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严重感染可导致病人死亡。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一、形态
成虫体细小呈线状,前尖细后圆钝。
雌虫约(3~4)mm× mm。
雄虫约为(~) mm× mm。
虫卵在子宫内即孵化出幼虫而被排出即为新生蚴。
新生蚴 127 μm×6 μm。
幼虫囊包
囊包呈梭形,囊包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大小为(~)mm×(~)mm。
囊内虫体长约1 mm,每囊可含1~2条幼虫。
囊包是感染期。
二、生活史
旋毛虫生活史特点:
宿主:人及多种哺乳动物。无外界发育,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
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感染期:肌肉内的囊包。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旋毛虫生活史示意图
三、致病
旋毛虫致病过程
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阶段。成虫和幼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造成十二指肠炎、空肠炎,局部肠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性溃疡。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可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症。
幼虫移行、寄生期:
新生幼随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的发育阶段。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害和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的炎症反应。
临床症状:发热、全身性水肿。
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心内膜充血、心肌水肿、间质性炎症、心肌炎、心肌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非化脓性脑膜炎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等症。
幼虫到达横纹肌后,造成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病人表现全身性的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等。
成囊期: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生长在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梭形的囊壁将其包围。
随着肌肉内囊包的形成,急性期的发热、水肿症状逐渐消退,但肌肉疼痛可持续数月之久,重者可因恶病质、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等而死亡。
旋毛形线虫与旋毛虫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