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个性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的统一”。
(课件)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三、利用多媒体作全课小结。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板书设计
教
学后记
课题: 第2课“贞观之治”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图、图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个性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三、学习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
“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