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建立学院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评估对就业的要求
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较强,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较好,学生普遍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效果显著,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有毕业生跟踪分析,毕业生中的优秀者成绩突出,声誉良好,社会影响广泛。
重点考察就业、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
学院发展三年规划:2010评建优秀,皖北一流,规模7000,年薪4-5万。2011成果第一,省级师范,规模8000,年薪6-7万。2012经验推广,国家师范,规模10000,年薪8-10万。
我对这次评估的理解
这次评估的出发点是促进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强调各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办学风格、彰显办学特色。促使各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真正实现按社会需要办学、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优胜劣汰,末位淘汰式的评估。
评估原则: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
评估采取的主要形式:“深度访谈”——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基于此就业工作制度、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就有必要让全体教职员工都知晓并付之行动以确保评估的顺利通过。
一、半年来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1、各系上报招就处的各专业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率直接影响招生,它对考生填报志愿起导向作用
2009年我院就业率:%(截止到8月31日)
2、半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览表
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一线工人
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通用能力+综合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 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意识高,可塑性强;敬业精神;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对准岗位排课程:突出专业课教学是对的,其他基础课的教学是不是都要去掉?
次品、废品和危险品:道德的缺失有时比知识技能的缺失更可怕
德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不是光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完成,它应该渗透在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之中。
一部分学生未就业的原因:
有业不就、无业可就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高校层面的因素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1、专业设置还需做进一步的充分市场调研
高职阶段学生就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前10名专业
围绕就业设置专业:市场需要哪些专业的人才我们就开哪些专业,从源头上提高就业率。
围绕就业适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对就业不好的专业实行限招或停招
2、我院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有待加强
a. 就业指导几乎是空白:就业指导课还未开设,就业指导还停留在开开讲座的层面上,缺乏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就业咨询活动和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也很少开展。
b. 就业服务还有待加强:办公设备有待改善,没有专门的招聘教室和远程网络视频面试室、就业网页建设有待加强
:来我院招聘的企业大都还是以前的老关系,开拓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还没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来我愿招聘的企业大都是自己送上门的。
3、全院就业管理工作滞后
招就处和各系部工作上缺乏有效沟通,几乎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全院就业工作一盘棋的工作局面,招就处监督、指导全院就业工作的力度还太小。
4、就业工作制度建设还不到位
有很多就业工作已经实实在在的做了,但没有形成文件、制度,比如就业工作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辅导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等等,这与评估的要求还相差太远。
二、我院就业现状分析
三、开展我院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1、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工作重心下移,以各系部为主开展就业工作。
a. 成立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系部就业工作组
b. 明确各系部就业工作责任目标
c. 奖惩措施
三、开展我院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2、以迎评为抓手,建立对各系部进行就业评估的长效工作机制。
a. 省教育厅就业评估标准
三、开展我院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难以左右就业形势,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来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提高毕业
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前高校学生新的就业观:
一是“学会生存”的观念,“先上车,后找座位”;
二是转变“从一而终”,树立终身择业的观念;
三是“营销自己”的观念;
四是自主创业的观念,用“创业就业”取代“等待就业”“被动就业”和“依赖就业”。
大家一起来思考:这支队伍组成人员的来源,是辅导员?是思政课教师和语文教师?
还是各系专业课教师?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待遇问题(归属、评职称等)
b. 实现就业指导
浅析如何建立学院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