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疗新进展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
肖扬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 定义
传统定义—(-Berghdus)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新定义—( DIC专业委员会)指不同原因
所致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症,
可以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损伤严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FF)
▲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
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
新概念的特点:
▲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FF,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
▲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二、DIC的分类
新的分类以体内稳态调控功能的紊乱为准,分为2类
1 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或pre-DIC)
2 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
1) 可控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压抑为暂时性,当原发病因迅速消除时,内皮调节网络可立即恢复
2) 非控制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除压抑之外,并有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
三、DIC的主要病因
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菌等
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恶组/癌播散等
病理产科: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
手术创伤:大手术/体外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等
医源性疾病:药物/肿瘤放化疗/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全身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肺心病/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
四、发病机制
血液高凝状态
广泛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I II VIII X XII )
凝血机制障碍
出血倾向
PLT粘
附聚集
PLT减少消耗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FDP↑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血液低凝状态
抗凝作用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人类卵黄囊旋回培养中造血岛
五、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
基本症状
▲出血(多部位性)
▲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
▲栓塞(广泛性)
▲溶血(微血管性)
DIC微血栓所致的终末器官功能紊乱
皮肤 70
肺 50
肾 50
垂体后叶 50
肝脏 35
肾上腺 30
心脏 20
器官系统发病率(%)
六、实验室检查
1、消耗性凝血障碍(PLT及凝血因子↓)
1)PLT ↓
2)PT延长
3)Fib ↓
4)ATIII含量及活性↓
5)血浆因子VIII:C活性↓
DIC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