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

一、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及进展
1、骨质疏松症的概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类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以骨强度(骨矿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病理特征为代谢性骨病,以骨质疏松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1]。分为原发性骨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三种类型,根据NOF的调查结果显示,60到70岁的妇女发病率为1/3,80岁或80岁以上的妇女发病率为2/3,50岁以上的妇女中约20-25%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椎体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高发疾病,发病者的体内单位骨组织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常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驼背、易发生骨折、呼吸发生障碍、身高下降等,在发病初期,期临床表现不容易被发现,大部分发在在中后期发生骨折后进行医疗检测发现其已发生骨质疏松性改变。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并发原因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和临床的科研数据,故而通过研究[2]分析,其发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平衡、骨微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骨微环境中配体、受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及相关影响的激素可能存在相互密切的作用[3]。性激素水平下降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因。对与女性患者,其雌激素水平在绝经期后迅速下降,平均每年骨量下降
约3%-5%。男性则主要与雄激素有关。骨量减低的曲线与性激素水平变化的曲线完全吻合。近年来,相关的分子医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雌激素受体基因(ERC)、I型胶原蛋白基因、载脂蛋白E(Apo E)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基因等有关[4]。
(1)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病
妇女绝经期,其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雌激素水平直线下降。相关研究证实,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能够诱使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失调,导致骨质的吸收大于形成,进而出现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变,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
Keaveny [5]认为,雌激素对骨质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促进新骨形成。当雌激素缺乏时,诱导成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OB/BMSC)和T细胞上调分泌IL-1、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和破骨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而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
Sato等[6]通过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血清OPG浓度显著高于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妇女。认为是OPG随年龄递增,骨吸收增强后机体代偿性分泌的结果;OPG与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骨钙素等代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指标呈明显正相关,且低OP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12-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