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公德教育
李建平
各位服刑人员:
今天集中教育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公德观。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及教育的上的失误,有的人道德滑坡,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道德评价标准失衡。遵守社会公德在一些人眼里变得不值得重视,甚至会认为讲公德吃亏,自私自利的行为变得不臭,甚至认为是当今社会做人的行为准则,这种胡涂观念不仅害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一、社会公德的产生和发展古代
原始社会末期--“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清代思想家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外国
外国思想家如古希腊以来的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过道德阐述。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
列宁--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 P247)。
中外对比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
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
横观--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
自古至今,从中到西,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
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卫生,睦邻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无不立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诸层次。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它不是一定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具有国际性。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为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
社会公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场所,具体内容不大相同,但在原则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掉进人与人互不信任的泥潭里,整个社会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一个人不诚实、不守信用,了解他的人就会远离他,最后他就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言行一致,遵守诺言,有正义感受,与人为善,平等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与社会融洽相处。
宽容友善
宽容,首先是对世界文化的慎思明辨,,尊重人们不同的兴趣、文化、信仰和种族身份,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奉献爱心,相互合作、和谐发展。其次,宽容是人际关系的宽松和睦,这是建立在严于律己,、不同的想法,去思考不同意见的合理性;特别要尊重他人,处事要公正,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友善要求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有一种广泛的同情心、爱心,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提倡人与人的沟通、人对人的热情和尊重。
敬老爱幼,是唯心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老师和贤明的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主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其实是对社会文明的尊重。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公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