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专题
——课堂教学演示文稿
一、诗经的编集
1、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
献诗制度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
2、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3、删诗说:
《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其实,删定者当是周朝的乐官。
二、诗经的流传
1、先秦:
1)《论语》说诗20则,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16则。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弟子中,子夏最突出,将诗学传于后世。
2)孟子说诗,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荀子首先尊《诗》为“经”,从理论上阐明其“言志”、“明道”的性质及其政教功能。
二、诗经的流传
2、两汉:
1)“四家诗”:齐、鲁、韩、毛
A、齐人辕固生,亡于魏。
B、鲁人申培公,传于孔安国,亡于西晋。
C、燕人韩婴,亡于宋。
D、赵人毛苌,受业于六国时鲁人毛亨。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疏之曰《毛诗正义》。流传至今。
2)《毛诗序》:其作者有争议,一般认为东汉卫宏。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A、诗歌的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诗乐舞之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诗经的流传
C、诗与时代政治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D、诗之分类与表现方法:“六义”的提出。(后详)
《毛诗序》的观点,对中国传统诗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3、魏晋南北朝:
1)魏晋:玄学对经学的冲击,在《诗》学上有郑学与王学之争。实质是门户之见与政治地位的争夺。
2)南北朝: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4、唐代:
孔颖达《毛诗正义》集汉学之大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诗经的流传
5、宋代:
疑古思辨是宋学的主要特征,因此,《诗》学也开始冲决汉学之藩篱,代表作为朱熹的《诗集传》。简明扼要。笼罩元明。
6、清代:
经学复兴,学派林立:1)持毛反朱者,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陈焕《诗毛氏传疏》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
2)反毛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毛、朱之说都有批判,还有方玉润《诗经原始》、魏源《诗古微》亦有不少创见。
7、现代《诗经》学举要:
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高亨《诗经今注》,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陈子展《诗经直解》,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等。
三、诗经的分类
2)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3)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显然,毛传的分类带有浓厚的政教色彩。
3、《诗经》的重新分类: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古乐的失传,《诗经》的分类标准也由音乐变为内容。故此,我们将《诗经》分为六大类:
1)周民族史诗
2)农事诗
3)燕飨诗
4)战争徭役诗
5)政治美刺诗
6)婚姻爱情诗
四、周民族史诗
1、关于“史诗”:
1)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希腊语“ep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2)《辞海》的解释:史诗,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关于“史诗”的“七要素”: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
2、周民族史诗:
《诗经》有五篇被视为周民族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
四、周民族史诗
1)《生民》: 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发明农业、定居邰地以及开创祭礼的事迹,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2)《公刘》: 叙述周部落首领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迁至幽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为周代统治阶级的开国历史。夏末商初,周人开始阶级分化阶段。
3)《绵》: 叙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自幽迁至岐山之南的
诗经研究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