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建议
宁波市北仑中学赵盛成
目中有人
口中有词
心中有脉
手中有题
(一)目中有人
就是学生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
1、从学忆,因为学忆复原。
2、从《论语选读》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兼顾。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论语>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
如《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
上的“尚德”旗手,“德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
的理念。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
的含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
《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
的礼制。
《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
的境界。
《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
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
《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
教育家的气象。
《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知者的
人品之美。
《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
《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
讲解着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
的精义……
如果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当学生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学生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
解读步骤:
1、回忆它们的出处
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
3、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
(一)例① 2009年浙江高考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予贡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一)例②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一)例③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论语选读复习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