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商务人士个人形象设计
第一章商务礼仪基本理念
1
第一节何谓商务礼仪
什么是礼仪?
我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特点?
何谓商务礼仪?
请逐一回答以上问题。
2
礼仪的定义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法庭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让他们了解并在进入法庭后严格遵守。)
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有三层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词和举动,二是指教养,规矩和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后来,礼仪一词的含义逐渐独立出来,明确起来。简单地说,“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
3
二、我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时期
形成时期
变革时期
强化和衰落时期
4
我国礼仪的起源时期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即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
据考证,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有了礼的观念和实践。山顶洞人缝制衣服以遮羞寒,把贝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以满足审美需求。族人死了,要举行宗教仪式,并在死人身上撒铁矿粉。
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熊,打来熊后大家要大哭一场,吃完熊肉后也要大哭一场,并对熊骨进行天葬。
5
我国礼仪的形成时期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西周三代。
中载“礼”的书籍----《周礼》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它们与其释文《礼记》,成为后世称道的“三礼”。《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礼仪学古典专著。如:“不失足于人,不失足于色,不失足于口。”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
6
我国礼仪的变革时期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三代之礼在许多场合废而不行。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仪,
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礼仪规范。其中,《论语》中就记有孔子平时谨慎守礼,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表现,他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7
我国礼仪的变革时期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妇孺皆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精神:“让”。而让的精神被古人视作“礼”的基本精神。
《后汉书·梁鸿传》载,每次梁鸿外出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高高的,放在他的面前,用来表示对丈夫的崇敬之情,于是中国历史上有“举案齐眉”的美谈。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说明夫妻之间也应当互相尊重,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
历史上许多成大业、有大作为者,都是行礼的楷模。例如,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知书达礼,曾在汜桥遇一老者,老者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桥下,令张良去取上来给他穿上,如此取鞋穿鞋地折腾了三次。张良的这种忍辱求礼精神,被老者看作可教之子,赐予张良一部兵书,使张良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8
我国礼仪的强化和衰落时期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即从父、从夫、从子。四德为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容(容貌);言(谈吐要文雅);工(要做得一手好女工活)。
9
三、礼仪的特点
西方礼仪的特点
国际公认的礼仪的特点
10
商务礼仪--商务人士个人形象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