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陈韬
(武警福建边防总队医院内科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给药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90名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A组和非杓型B组,杓型组30例,早晨6:00-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杓型A组30例,早晨6:00-8:00服降压药,B组晚18:00-20:00服降压药,观察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杓型组24 hSBP、24 hDBP和dSBP、dDBP均下降,P<,nSBP、nDBP下降不明显,P>。2、非杓型A、B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和nDBP均下降,P <;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SBP、24 hDBP、dSBP、Ddbp无明显差异,P>, 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与晨起服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晚间服用降压药不但可有效降低血压,还可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非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关键词】高血压给药时间非杓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62-02
正常人体血压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即:清晨醒来前后血压迅速增高,在9时左右以及19时左右出现另一个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夜间处于低谷,这就是所谓的“双峰一谷”曲线[1]。夜间平均血压比日间平均血压下降10%~20%的血压昼夜节律称为杓型;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不足10%,但大于0为非杓型。非杓型高血压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脑卒中,亦可导致微量蛋白尿等靶器官损伤,亦有研究发现非杓型血压与肾功能恶化明显相关,且独立于血压负荷及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因素。
因此,控制血压,使其恢复成杓型,是治疗的方向。本文旨在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杓型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按照指南的分级标准为1-2级高血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有心、脑、肾并发症和其他内科严重疾患者。所有入选者均为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降压药大于2周。
方法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A组和非杓型B组,每组各30例,3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杓型组和非杓型A组均在早晨6:00-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杓型B组在晚上18:00-20:00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主要选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B)。治疗8周后用无创的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
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
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