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章节1:
章节2: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从表面上看,道家与法家代表了中》中却将老子、韩非合并列传,并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说明韩非的基本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本书特将《道德经》与《韩非子》一起解述,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充分展现给读者。他们的思想与智慧,虽时隔数千年,仍熠熠生辉。
章节3:目录
目录第一部分《韩非子》的智慧《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提出“法、术、势,皆帝王之具也”。韩非以犀利的目光,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进行了洞烛幽微的审视和入木三分的剖析,发人深省。他推崇“法”的至高无上,不论地位尊卑贵贱都应该受法的约束。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严格区别血缘亲疏、地位尊卑的氛围中是相当具有突破意义的。第一章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争鸣。韩非在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之后,对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的一些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法,是依法治国;术,是君主驭臣之术;势,是权力与地位。在天下统一成为时代趋势的情况下,韩非的“法、术、势”思想切合了当时的实际。崇法根源,一切从实际出发3 今不法古,与时俱进顺潮流7 国富民强,奉法治国是根本10 以术御人,事半功倍最无形13 抱法处势,鱼肉熊掌可兼得16 义利之争,因功论赏“利”为先19 众口铄金,三思而行察实情22 第二章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韩非认为,君主应该独裁自处,运用“自神术”将自己神秘化:不要在臣下面前暴露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轨迹,不在臣下面前显露出自己的好恶,从而让臣下无法琢磨君主的真实想法。君主要虚静无为,但又要明察秋毫,这样才能实现君主无为于上,而臣悚惧于下。除了要用“术”来树立权威,君主还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坚持己见,善于听取忠言。一国之君不应贪图享乐,而应以天下为重。独道之容,神圣权威不可犯24 身系天下,成由俭来败由奢26 虚静无为,明察秋毫洞隐情30 深藏城府,韬光养晦待时机35 心容天下,和谐统一乐融融39 明辨是非,偏听偏信酿祸害40 善听忠言,一意孤行尤可哀43 诚信树威,一诺千金得天下47 第三章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韩非强调“万物莫如主势之隆”,也就是说君主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可远离权力中心。因为君主只有牢牢控制住权力,才能有所作为。但抓牢权力,并不等于事事亲为,而应该善于“任势”,即给臣下适当的权力,让臣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为了避免臣下功高盖主,威胁王权,君主应该任用忠臣,拆散朋党,平衡权力
。抓牢权势,树立绝对权威51 主不离位,与权力朝夕相处53 善于任势,事必躬亲没必要55 明分责成,各尽其职一身轻56 平衡权力,一山只容一只虎58 任用忠臣,长汉久安美名扬62 大权旁落,结党营私害处多69 严防擅权,尾大不掉留后患72 第四章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韩非在《扬权》中认为,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76 知人善任,做一名合格的伯乐77 扬长避短,用人贵在用其长81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84 听言观行,考察官员要客观公正85 借智借力,君主要做决策者88 方廉直光,人格魅力放光芒89 重赏严罚,两手一起抓都要硬91 协调利害,君臣要和谐相宜94 去私行公,君主本身要无私96 第五章赏罚分明,确保律法执行力韩非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应该以赏罚为手段。信赏必罚,答应了要赏赐的就一定要赏赐,承诺过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惩罚,重赏有功之人,重罚有罪之人,这样才能确保法令的有效执行。当然,重赏和重罚都不是绝对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赏罚。趋利避害,必罚、明罚是关键98 激励为王,重赏之下有勇夫100 信赏必罚,奖惩要及时兑现103 赏罚得当,天平的砝码偏不得104 因情施策,赏罚要结合实际106 第六章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韩非子最早提出君主集权主张,决策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他表述了自己关于决策的言论,希望帮助君主做出正确的选择。顺势而变,紧跟潮流不落伍109 高瞻远瞩,决策要深谋远虑111 明辨真假,透过表象看本质113 君无戏言,决策不能朝令夕改117 顾全大局,决策不能因小失大120 弹性决策,因时而变很重要122 第二部分《道德经》的智慧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等思想,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五大不同生活理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