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
在遗憾中成长
摘要新课程进行多年了,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如何快速的成长,如何在教学上独当一面,如何在跌跌撞撞中完善,反思可能就是通往成熟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教学反思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不断的钻研、构建和重组中趋于完善,却始终达不到完美。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其实每一次反思,都是不同程度的收获。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那么,做为一名教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强化反思意识,如何提高反思的敏感性,如何做到反思的有效性呢?
一、反思要有敏感性
教学反思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自觉地、自主地进行才有收获,靠外力作用、被动的“反思”是达不到反思目的的。正因如此,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必须要非常明确,要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来支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才能对教学现象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敏感得反思自己的缺陷。
譬如“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这个实验”,教材上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采用的原理是: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按照教材设计,课上了之后发现:①实验不能调控,有毒气体NO容易逸散,造成环境污染。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绿色化学相违背②空气无法排尽,生成NO(无色)不容易观察到,对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实验”相违背。
二、反思要有互动性
反思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教学对象、环境和经验在不断地变化,教学结果往往和教学设计的初衷产生较大的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师生间的不断磨合。一旦有所互动,在行为和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美丽的火花,这种火花就是我们平时所要捕捉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的过程。反思不应该是在课后,而应该是在
应对动态的课堂教学,随机调控课堂教学程序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例如,在《必修1》从“海带中提碘的流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掌握。按照实验手册的步骤,大多学生做的非常顺利,与课前预设基本一致。可是到最后一步检验的时候,学生在提取的碘液中用四氯化碳萃取,都看到了紫红色,可是有部分学生同一溶液用淀粉溶液检验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应有的蓝色。出乎意料的现象打乱了我的思路,面对这个意外,我并未死守教案思路和预设互动。我用学生提取出来的溶液又做了一遍,果然用四氯化碳萃取有紫红色而用淀粉无蓝色现象。这一现象促使了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反思,通过大量的查资料,发现(1)温度升高,50℃碘淀粉显色的灵敏度只有25℃的1/10,60℃左右时颜色都褪成无色。(2)显色反
高中化学论文:在遗憾中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