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冬春季,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呕吐、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症,严重者可有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重症病人可有呼吸循环衰竭,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脑脊液清亮或微混。
概述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奈瑟菌属 G-双球菌,专性需氧菌,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内毒素、菌毛是细菌主要致病因素,对外界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 B 组,球形,直径 20 ~ 4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 RNA ,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0C 、 30 分钟即可灭活。对各种消毒剂都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上呼吸道
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局部炎症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出血点、瘀斑
流脑(普通型)
流脑(爆发型)
1 休克型
细菌繁殖内毒素 DIC 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2 脑膜脑炎型
细菌繁殖内毒素脑血管痉挛、水肿、充血脑疝形成
小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病毒(蚊虫叮咬) 人体病毒血症通过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乙脑
病理改变
脑膜炎期软脑膜和蛛
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水肿;脑底部炎症粘连,脑神经损害;颅内压升高;
严重者脑实质损害、脑疝
形成
临床表现(流脑)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潜伏期1~10日,一般2~3日。
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分
期常难以划分。
普通型为主,占流脑病人的90%
临床表现(流脑)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
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容易误诊
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临床表现(流脑)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神志淡漠
皮疹( 70%) 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泡。部位多见于咽部、四肢和躯干、呈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
流脑典型的出血性皮疹
流脑、乙脑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