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应试教育和新课改教育的比较,提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应试教育;新课改;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评价
作者简介:韩旭升,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市第十中学。
当前,英语新课程改革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知道,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学考试始终是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体系中,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根据自己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先分析一下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特点
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智育,忽视情商。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它忽视了英语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之在选拔考试中由于条件所限,考试方式一直都是被动、一维的,而不是双向、互动的,以致在6~9年不等的英语教育中,学生只注重书面理解,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具备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有违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价值。这种差异按理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应存在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文盲,在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也并没有多大困难。
应试教育用分数作为唯一尺度来要求和评价学生,也用分数要求和评价学校与教师。尽管英语教材几度变更,但最根本的考试制度没有多大变化,仅局限于题型变化而已。教学程序化,教师带领学生机械性地反复操练考试题型。学生由于其性格、兴趣、爱好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同特点,不能得到有效
的挖掘。其实语言的学习应该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的,正如一个雄辩家不一定能写出长篇巨著,而一个小说家也不一定能言善辩一样。
应试教育以“选拔教育”为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手段,结果导致教师最关心的只是分数,为了夺取高分,不惜开展题海战术,把联系性极广的语言切割成孤立分散的语言点,偏题难题只有从词典里去找答案,即使是英美人士也不见得能完全掌握,造成语言素养的片面性,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去探讨语言素材的深刻内涵,同样也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缺陷,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现行新课改的有利氛围中,我们作为课改的实施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