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冯佳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湖北荆州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刺激反应的效果。方法:利用电脑选号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病房以及NICU住院新生儿共20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新生儿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运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s Pain Scales, NIPS)由专人在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时,对照组疼痛刺激后60min,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后60min,对新生儿各项反应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疼痛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刺激时轻、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后或护理干预后60min时疼痛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儿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应重视鼓励应用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疼痛进行有效、及时的干预和处理,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疼痛是新生儿的潜在性特质,是个体发育早期的组织损伤信号系统,新生儿期疼痛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可替代主观自述而作为有效的评估疼痛指标[1]。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典型,对疼痛的调节反应系统也发育不成熟。临床中一直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国内目前对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和处理不及时[2]。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对性缓解疼痛护理干预方法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进而探索及时有效降低新生儿疼痛刺激的临床护理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病例选择及分组利用电脑选号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儿病房以及
NICU住院新生儿共20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选择病例排除重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度窒息、昏迷、惊厥、1min时Apgar评分<7分的患儿。观察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g,男61例,女40例;足月儿66例,早产儿35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2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3例,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例,新生儿轻度窒息8例,新生儿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新生儿肺炎8例。对照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g,男53例,女48例;足月儿66例,早产儿35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9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2例,新生儿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新生儿肺炎18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均衡具有可比性。
干预方法研究对象住院期间遭受疼痛刺激的种类包括动静脉穿刺、足跟采血、肌内注射、插胃管、插导尿管、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气管插管等,对照组与观察组接受刺激种类及次数相当。对照组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轻拍身体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患儿反应轻微时采取以下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1)给予患儿屈曲体位,即帮助患儿侧卧并四肢抱团,而非单纯侧卧位;(2)抚触皮肤,即疼痛刺激结束时将润肤油倒入掌心,揉搓后按摩患儿头面部、胸腹及背部、四肢,每处反复按摩数次,背部可30次[3],结合轻
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