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襄阳“二津”与漕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襄阳“二津”与漕运
晋代史学家载:“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戍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
邑,指城市,城市即为城邑。城本楚下邑之说,是习凿齿告诉人们,襄阳这个古老的城郭(4600多年光辉历史,拥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率先美在黄帝时代,到春秋楚国更为辉煌),到这个时候已成为楚国下属的一个城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说的是檀溪在襄阳城的西面,襄阳城的南面是亘横的岘山。为楚之北津戍,北,指襄阳城在楚国北方。津,即津渡,渡口。戍,指卫戍,戍守。
北津戍
北津戍并非是襄阳城名称,也不能替换或抵消襄阳原名,更不是襄阳这个地方的地名,而是习凿齿对襄阳城在楚之北方负有重大光荣历史使命,兼有津渡和戍边两大功能作用的简称,合称之为北津戍。
荆楚大地先楚古人经漫长的文明进化,到黄帝时代世间才有了车舟,荆州地区有了原始雏形国家。襄阳告辞万古无名大荒洲,襄人乘舟涉水入住襄阳,最后襄阳终于荣升为荆州先楚之北津戍。
春秋楚国襄阳与黄帝时代襄阳,虽相隔1000多年,但同是四面环水的汉江水围城邑。当时襄阳情况完全如同现今的鱼梁洲。当年万山至羊公山、先人洞山、岘首山山下正是汉江襄阳段分汊的江道激流中心,堪比现在襄阳北面的汉江河。此段河名为襄江、襄水。当年人们从楚之内地荆州南漳地区到襄阳城里去,只能通船。这个只能通船的渡口是通向北方去的第一渡口。这个渡口就在如今襄阳西南三余里琵琶山北麓营盘村。之所以叫营盘村,那是因为北津戍是楚之门户,驻扎有良将雄兵大部队营盘。当时此渡口营盘地所驻重兵与襄阳城里驻扎的重兵就是襄阳军事重地所布的负责津渡和戍边之军事力量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铁打的襄阳”美称就此应运而生了。
这个北津戍始建于襄阳古城建成之初的黄帝时代早期,至楚国被秦国所灭,江水改道,此地渡口干涸。此军事营盘地变成了农人耕地和村庄,前后历时2000多年之后,退出人生舞台,此水路渡口也因此演变成了襄阳至南漳之间的旱路交通要道口,北津戍从此消逝,军事营盘变为了农民耕种土地的农家营盘。
襄阳,自拥有此地此城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细考马如森甲骨文字典之中,相关文字有三处提到“襄”字。比殷商时代早1000多年前就有一个叫“襄”的地方。宋朝人罗泌撰《路史》中有:“今襄阳,古襄国,黄帝时襄城小童者,非襄邑。”说明黄帝时代的确已有襄阳襄城。
公元前1221年,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高宗(武丁)拥兵伐荆楚而达襄阳。西周第四代昭王姬瑕伐楚就是渡北津戍上岸南到南漳荆山以武力抖威遇大兕。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82年),蔡公辛伯以王伐楚,天大?耍?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977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即全军覆没,昭王葬身汉水。
楚人使巧计致周天子六师兵马命丧汉水,又造胶船而导周昭王死于襄阳万山山下的汉江洪流之中,因陪葬有延娟、延娱二美女,后又有春秋郑交甫“神女弄珠”与“解佩授珠”的故事,由汉江女神而有了古襄阳传统节日――襄阳穿天节。
先楚人北伐大战黄帝部落,春秋楚人北伐以图中原。前后两次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那阵势可见当年古襄阳之古营盘渡口――北津戍是何等繁华热

古襄阳“二津”与漕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