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髓炎的诊断
曹春梅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林业医院 165201
摘要:目的:讨论慢性牙髓炎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牙有深龋,较重的牙体慢性损伤或牙周病等,并有轻度或中度自发痛;或仅有激发痛,但有自发痛史可诊断为慢性牙髓炎。
关键字:慢性牙髓炎诊断
慢性牙髓炎是牙髓病中最常见的一型。它绝大多数是龋病发展的结果,也可由急性牙髓炎转化而来。其他牙体慢性损伤和牙周病等,使牙髓长期易受外界的刺激或感染,都可导致慢性牙髓炎。临床上慢性牙髓炎通常表现为二种类型,即慢性期、急性发作期,前者症状轻微,后者则以剧烈疼痛为特征。
(一)慢性期
由于龋病等大多是慢性病,对牙髓有长期持续的刺激,可使牙髓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
当龋病波及牙本质时,一方面在洞底部形成硬化牙本质,另一方面也在其相应的牙髓腔内壁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及至龋病侵入修复性牙本质或牙本质深层近髓时,牙髓内可有明显而轻度的慢性炎症,病灶区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浸润。龋病进一步发展或甚至已穿髓时,单核细胞的浸润持续存在,而多形核白细胞也有浸润,甚至可形成牙髓脓肿。在脓肿周围有大量的肉芽组织,常有纤维组织包绕,以防止炎症进一步扩展。故有时即使全部冠髓已有炎症,根髓仍未受到影响,以后炎症范围可逐渐扩展,波及全部牙髓,而致牙髓坏疽,尖周组织也可发生炎症。这种过程可持续数年。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如是引流不畅,细菌性增强或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即可有程度不等的急性发作,结果使牙髓破坏更快。
其他牙体慢性损伤,使牙髓形成慢性炎症的变化过程中与龋源性牙髓炎基本
相同。
牙周病由于牙周的炎症和牙槽骨的吸收,可使侧副根管暴露;或牙周病变接近根尖孔时,微生物及其毒素也经这些通道直接侵入牙髓而引起慢性炎症。其所致的牙髓慢性炎症变化与龋病所致的牙髓炎也大致一样。
临床上慢性牙髓炎可根据牙槽骨的吸收,可使侧副根管暴露;或牙周病变接近根尖孔时,微生物及其毒素可经这些通道直接侵入牙髓而引起慢性炎症。其所致的牙髓慢性炎症变化与龋病所致的牙髓炎也大致一样。
临床上慢性牙髓炎可根据是否穿髓而分为二类:未穿髓者,称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已穿髓者,称为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后者又可分为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和增生性牙髓炎。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因髓腔已穿通,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引流,髓腔内压不升高,穿髓孔牙髓表面呈溃疡改变,深层表现为慢性炎症。
X线照片显示尖周正常,但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展,有的在尖周显示膜腔增宽,硬板腔增宽,硬板破损,甚至个别牙根、尖周已有小的骨质稀疏区。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一般无自发痛,当食物嵌入洞内而压迫息肉,或显著的温度刺激时,可有不适感,如刺伤息肉,即可出血。
牙有深龋,较重的牙体慢性损伤或牙周病等,并有轻度或中度自发痛;或仅有激发痛,但有自发痛史;或有长期激发痛,X线照片显示尖周已有腹腔增宽,硬板破损;或已穿髓;或牙周袋深达根尖、根分叉已暴露,但牙髓仍有活力。上述诸种情况,可诊断为慢性牙髓炎。
慢性牙髓炎和深龋的鉴别是后者无自发痛,仅有激发痛,并且在刺激除去后,疼痛迅即消失,同时深龋的牙髓尚未暴露。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的牙髓息肉与牙龈息肉、牙周膜息肉相鉴别,可用探针轻拔息肉,查明其蒂部的来源。牙
慢性牙髓炎的诊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