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概况_PPT课件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流行概况
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59年英国、美国发生流行,1969年肠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英国1994年4季度爆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952个病例;
其他欧、美国家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71引起,病情一般较温和,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 1986年又出现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
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 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流行间歇和非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传播途径
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手足口病的概况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