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 护理
病例介绍
丁妍雅,女,3岁,因“咳嗽伴叹气,胸前不适1周”入院。入院查体:T ℃,P 112次/分,R 28次/分;神志清楚,精神反应一般,诉胸前不适,有阵发性连声咳嗽,伴有叹气。双肺呼吸音正常,无啰音, 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发病前1周有咳嗽症状,否认家族中早发冠心病史。治疗予抗炎,补液,营养心肌。
入院诊断:
辅助检查
心肌酶谱:AST
CK 133u/L
LDH 270u/L
CK—MB 28u/L
HBDH 252u/L
心电图:
(V2,V3)
病毒性心肌炎
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
病因
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肠道病毒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其中柯萨奇、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为致心肌炎的主要病毒;粘病毒如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也不少见;腺病毒也时有引起心肌炎。此外,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的B组为人体心肌炎的首位病原体,按其分型以2、4二组最多见,5、3、1型次之;A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婴儿,偶尔侵入成人心肌。
临床表现(一)
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与部位。重者可至猝死,轻者几无症状。
(一)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反映全身性病毒
常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
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临床表现(二)
(二)体征
,一般有暂时性扩大,不久即恢复。心脏扩大显著反映心肌炎广泛而严重。
,或心率异常缓慢,均为心肌炎的可疑征象。
。心音可呈胎心样。心包摩擦音的出现反映有心包炎存在。
,前者为发热、贫血、心腔扩大所致,后者因左室扩大造成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杂音响度都不超过三级。心肌炎好转后即消失。
,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以房性与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可出现。心律失常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属于心肌泵血功能衰竭,左右心同时发生衰竭,引起心排血量过低,故除一般心力衰竭表现外,易合并心源性休克。
辅助检查
,急性期血沉可增速,部分患者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反映心肌坏死。
①ST-T变化:T波倒置或减低常见,有时可呈缺血型T波变化;ST段可有轻度移位。②心律失常:除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外,异位心律与传导阻滞常见。房性、室性、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均可出现,约2/3患者以室性早搏为主要表现。早搏可为单源性,也可为多源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少见,但室性心动过速有可能引起昏厥。心房颤动与扑动、心室颤动较少见。但为猝死的原因。一至三度窦房、房室、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都可出现,约1/3患者起病后迅速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为猝死的另一机理。
3. X线检查局灶性心肌炎无异常变化。弥漫性心肌炎或合并心包炎的患者心影扩大,心搏减弱,严重者可见肺充血或肺水肿。
,包括从咽拭子或粪便或心肌组织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从心肌活检标本中用免疫荧光法找到特异抗原或在电镜下发现病毒颗粒,以及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粪便、血清、心肌组织中检测病毒RNA。
治疗原则
:急性期就卧床休息到热退后3~4周,心影恢复正常,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应继续限制活动。一般重症患儿需卧床休息半年以上。
。(1)抗氧化剂的应用:①大剂量维生素C;②维生素E;③辅酶Q10。(2)营养心肌的药物:①能量合剂。②极化液。
。
。
:心律失常的纠正在于心肌病变的吸收或修复。一般轻度心律失常如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多不用药物纠正,而主要是针对心肌炎本身进行综合治疗。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快速心律失常,严重传导阻滞都应迅速及时纠正,否则威协生命。
。
心肌炎02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