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年一个春日的下午,美国“文学的林肯”马克·吐温终于走完了他
艰辛的人生旅程,永远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和严肃思考的世
界。他的去世引起了千千万万热爱他的读者的深切悲痛,为了让他的同胞向
他们最亲爱的人告别,他的灵枢停放在纽约长老会的教堂里,成千上万的人
排着长队在灵前走过,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这位“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等身著作中,最有名的是两部历险记:
《汤姆·莎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两部作品堪称美国文
学宝库中的双壁,但世人对后者的评价尤高,认为它是“美国唯一的经典著
作”,“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说:“整个当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
本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书⋯⋯它是整个美国文学的来源。这是一本
空前绝后的著作。”(《非洲的青山》)据说海明威生前每两年都要重读一
遍这本书。
现代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马克·吐温所塑造的哈克·芬这个形象具有
永恒的典型意义,他说:“是否能设想出一个比浮士德更典型的德国人、比
堂·吉河德更典型的西班牙人,比哈克·芬更地道的美国人来呢?其实这些
个性中的每一个皆可谓独特的原始典型,它们已被载入对所有民族和所有时
代都有意义的人类神话。”(《美国文学和美国语言》)
马克·吐温原名塞缀尔·朗荷恩·克莱门斯, 年月生于密苏里州
的弗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小城汉尼拔。在他的两部历险记和《密
西西比河上》等著作中,都有他对这个小镇生活的回忆。他父亲是个不得意
的乡村律师和小店主,家境不宽裕,马克·吐温从小就经常帮助家里人于杂
活。
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从此他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在青年时代当过
印刷所学徒、排字工、送报人、轮船上的水手和领航人等,这些生活经历为
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的许多作品都以这些地方为背景。
年,他开始用“马克·吐温”为笔名发表作品,这个词是密西西比
河上水手的行话,意为“水深两碍”(英尺),一般轮船可以在这样深的
水域通行。
年他在纽约的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弛名的
跳蛙》,这是一篇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短篇小说,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正在开
发中的西部地区的群众幽默,加之用充满了美国俚语的口语体写成,在语言
风格和写作技巧上摆脱了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因之风行一时,使他名闻全
月》(),《镀金时代》()(与人合写)等著作。
年,马克·吐温发表了《汤姆·莎那历险记》并引起轰动。同年即
开始写《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入》,由于素村枯竭,无法写下去,只好暂时
搁笔,年春,他花了六个星期,乘轮船沿着他青年时代所经过的路线,
重游了密西西比河,这次旅行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翌年,他续写此
书,增加了格兰其福和薛柏森两家仇杀的情节,年,此书首先在英国伦
敦出版,第二年才在美国出版。
起初,这本书的命运并不佳,有些人攻击它“是一部粗野下流的书”、
“教人撒谎、鼓励偷窃”,“亵读宗教”,“文法错误,语言不纯”,曾
一度遭到查禁、销毁,直到本世纪初,此书才在美国普遍受到重视。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一)以前。主角是曾在《汤
姆·莎耶历险记》中露过面的哈克,因不堪醉鬼父亲的虐待,成天在外游
荡。一天遇到从种植园逃出来的黑奴吉姆,哈克就与他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
顺流而下,打算帮助他逃到废除了蓄奴制的地区去。他们在漂流生涯中,一
次又一次逃脱了白人的追捕,经历了许许多多惊险、怪诞的事,遇见了各色
各样的人,其中有杀人越货的强盗、互相仇杀的南方贵族、冒充国王、公爵
的江湖骗子,聚众滋事、滥用私刑的乡民等。他们一路上还要与大自然搏
斗,烈日的灸烤、暴风雨的袭击、洪水的困扰⋯⋯而这一切又给他们的漂流
增添了惊险、浪漫的色彩。他们俩互相帮助,相依为命,虽然肤色不同,但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吉姆被白人抓走,关押在一个种植园里,等他的主
人来把他领回去。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吉姆为了照顾受伤的
汤姆,不愿丢下他们只身逃走,又重新落入白人手中。最后吉姆的女主人临
终前大发善心,让他获得了自由。
我们随着哈克和吉姆在波澜壮阔的密西西比河上漂流,在我们眼前生动
地展现了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以反对蓄奴制的北方取得胜利而结束,但在美等、政治民主”的新局面。在马克·吐温写作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年代,广大黑人仍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悲惨
境地,奴隶主的阴暗心理和他们的冷酷残忍并没有“随风而去”,在美国每
年都有许多黑人被白人用私刑处死,一页页的历史都
【文学历史类】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