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天鹅》声音符号浅析
该片由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影片具有风格化的影像处理,人物都具有偏执性格,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让观者有迷失的心理,以弥补现实中的精神空缺。影片中通过画面诠释了人物性格的变化、细腻的声音符号加深人物、情节的悬疑效果,让观众难以忘记。
一、分段落解析故事情节
电影《黑天鹅》以主人公妮娜蜕变前后的故事节奏变化规律,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是01分17秒到68分52秒,妮娜竞争剧团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女一号,她是白天鹅的最佳人选,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妮娜开始了蜕变。妮娜挣脱了母亲的依附,导演对妮娜的诱惑,竞争者莉莉让她变得嫉妒,最终完成了“黑天鹅”的蜕变。在这段中根据妮娜蜕变前后的语言变化分成两小段,其中第一小段是在46分35秒之前,妮娜软弱善良的部分,影片节奏相对较慢,妮娜追求完美,厌烦了母亲束缚,对莉莉心生嫉妒,表现她的纯洁善良又有些懦弱。第二小段在46分35秒之后,是妮娜内心挣扎的部分,这段节奏开始逐渐加快。妮娜变化是从偷拿贝丝的东西开始暗示蜕变开始了,反抗母亲并与莉莉去夜店,变得开放,被压抑的欲望逐渐释放了出来,完成蜕变。
第二段是从68分53秒到103分30秒,妮娜彻底摒弃了依附型人格拥有了自我意志与力量,“黑天鹅”与“白天鹅”之间的挣扎让妮娜幻想杀了莉莉,最终两者融合成一体的时候,在舞台上真正完成了令所有人惊艳的黑天鹅形象,完成了对自己沉潜在黑暗中的本性的探索。
二、音乐分析
据统计音乐在影片共用时58分,占影片的50%。可见音乐对于影片的作用,其中对《天鹅湖》的运用原创音乐占比非常多,影片中音乐决定了电影的成败。运用了大量《天鹅湖》的片段为背景乐。对《天鹅湖》的选取、剪辑,与电影节奏、气氛完美的配合都是无可挑剔的。场景搭配的音乐,将情节和原版《天鹅湖》经典片段巧妙的结合。
(一)开篇(Nina’s Dream)
以妮娜的梦境作为影片的开篇,背景音乐是原《天鹅湖》的序曲。妮娜以一身洁白在黑暗中起舞。柴可夫斯基把这段音乐塑造成了“白天鹅性格”,再由管弦乐组不断重复来强调舞剧主题。虽然只是梦境,但完美诠释了妮娜“白天鹅”的性格。
(二)原《天鹅湖》第二幕之一情景(Odile's coda终曲;Mother Me)
音乐出现在角色竞选中,妮娜跳了一段黑天鹅,被莉莉影响,她要求再跳一次,被导演拒绝了,妮娜悲伤离去,此时的配乐是《天鹅湖》第二幕“情景”,对应原歌剧的舞台内容是回到湖边的白天鹅奥杰塔,向众天鹅倾诉王子的背叛,搭配妮娜感觉被导演背叛了的心理,与情节巧妙地结合了。户外音乐继续,妮娜走在昏暗的过道,母亲打来了,她第一次挂断母亲的,心里有些不耐烦,接着她就出现了幻觉,看到迎面而来的是另一个“自己”,音乐结束。这首Mother Me 侧面也暗示了妮娜的变化离不开母亲对她的影响。
(三)原《天鹅湖》第二幕之二场景(Lose yourself)
这首曲子出现在电影中妮娜以白天鹅身份第一次登台,在原《天鹅湖》中,此曲正是白天鹅第一次登场时的背景音乐,主题旋律悠长而带着伤感,原舞蹈中此时正是男主角登场,暗示着与男主角的呼应。电影中妮娜登台的心情同样复杂,心里想着导演。
(四)原《天鹅湖》第二幕之三终曲
这段配乐出现在妮娜从搭档身上掉下来的片段。这首曲子和之前的第二幕“
电影《黑天鹅》声音符号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