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手抄报内容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手抄报内容第一节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第一节崆峒派武术发源地——甘肃平凉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XX市西15公里,属六盘山系,海拔2123米,面积30平方公里。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临泾水,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第一山,素有“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历史上为我国道家名山,相传轩辕黄帝到此问道于广成子。其山名取自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之意。1994年被列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早在秦汉时期,崆峒山即为僧道聚集之地,秦皇汉武皆曾登临崆峒。唐宋明清
各代,山上均建有道观禅院,开辟丛林。明代时规模甚大,有8台、9宫、12院、42座建筑群,共4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犹存,其中以崆峒宝塔最为着名。崆峒山林木葱茏,峰险石奇,拥有大小山峰数十座。其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雄伟。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二河交汇于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蟠之势。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古迹胜景中既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香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等自然景观。又有极具道教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手抄报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