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体会
魏杰
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治疗探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例治疗的情况,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方面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的溶栓治疗配合心理干预与康复训练会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脑血栓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得到康复。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溶栓;心理干预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主要致病原因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壁厚度增加,使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脑局部血流量减少或出现供血不足甚至中断,脑组织缺血导致血管软化坏死,形成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近年来脑血栓形成十分常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脑血栓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性,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非常严重。本次调查将选取我院 2011年4 月至2012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体会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11 年4 月至2012 年10 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脑血栓形成患者 80 例,其中男性病例52 例,占全部病例的65%;女性病例28 例, 占全部病例的35%。年龄分布为39-74 岁,平均年龄(±)岁。初次发病病例66 例,复发病例14 例。截止就诊时发病时间在1-13h 之间,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12例。
方法
将全部病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 例,针对对照组只单纯进行溶栓治疗,和常规的恢复治疗;而针对研究组病例则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心理干预以及康复训练等[1]。经过两组患者在治愈效果、康复情况、心理恢复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研究组治疗的优势。
溶栓治疗
目前针对脑血栓形成患者最常用的是溶栓治疗,包括活血化瘀剂、脑代谢活化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针灸、理疗等。通过治疗会使患者闭塞的脑动脉再次通畅,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阻止半暗获得濒死脑组织进一步恶化[2]。治疗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基础疾病史等因素,减少复发率和致残率。
心理干预
调查中,我们同时发现很多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对疾病的过度担忧经常出现悲观、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甚至轻生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突显而出。研究组的患者在调查中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注重与患者的沟通;能够及时解除患者的疑虑,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康复训练
研究组所接受的康复训练针对脑血栓患者经常出现的偏瘫、失语、智力障碍等并发症[3],主要包括:①经常变换体位、活动关节; ②坐位平衡训练;③慢步及上下楼梯训练;④阅读、书写能力训练; ⑤认知、记忆思维训练。
评价标准
对比治疗的评价标准主要有:① SSS 评定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进行评分,最高45 分;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法: 采用Balhel(BI)指数评分标准,
80 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