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韩静静滨海县妇幼保健所 224500
【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60例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58例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其没有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设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否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儿科中比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在近年来的临床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有研究认为承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关系[1]。本组试验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0例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即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58例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即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在2个月—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2个月—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给予2组研究对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过程中,主要采用芯片法,主要检测的指标包括空泡毒素相关蛋白、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给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治疗, l/kg,每天给予2 次。同时给予患儿泼尼松治疗, mg/kg,患者接受2周的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儿地塞米松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阳性或者阴性,均未对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患儿接受治疗后,其血小板数大于等于100X109/L,同时其没有出血现象。
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大于30X109/L,同样没有出血。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低于30X109/L[2]。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对检验,计量资料以(&plusmn;s)形式表式,采用(t)检验,如P<,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
%, %,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 1 。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n(%)]
组别例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
对照组 58 16() 42()
观察组 60 19() 41()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