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
骆丹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沈阳 10036
摘要:《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苦短、人生无常的哀叹,生命意识的核心表现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示。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内容丰富,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古诗十九首》对文人生命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文人人的觉醒生命意识人生无常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不可避免, 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
一、汉魏之交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领域都经历了镇痛,发生了转折。东汉的庄园经济的日益繁荣,导致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成为了农奴,与此相适应的,各自为政、分裂割据、等级极其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社会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也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拉开了序幕。此时,在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经学走向了湮灭,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新的思潮,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未打破两汉时代中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和控制的局面,而是通过种种迂回曲折的途径实现的。正是有了文人的觉醒,才产生看似在悲观,颓废,消极的感叹中蕴藏的乐观,上进与积极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正通过东汉文人五言诗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抒发。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
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觉醒意识,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人与诗的觉醒,以及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
二、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成因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萧统《昭明文选》,一般认为创作于东汉末年。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度,使得当时的士人纷纷远离他乡,为了出人头地谋取功名赶到首都洛阳。然而汉魏之交,军阀混战、时疫不断,造成白骨蔽野、赤地千里的惨相,繁华的都城夷为废墟,无辜的百姓死于非命。当时社会黑暗动荡,政治上外戚专权、贿赂成风。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有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常聚集在一起批评时政。宦官与外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开始了对党人的大肆反击,先后在桓帝与灵帝当政时期发动两次对党人名士的杀戮,史称“党锢之祸”,这对当时士人在心灵上的打击与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巨大。
在这种报国无门,进仕无路,还要为身家性命悬心与痛苦中,文人志士们从扬名立功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幻想中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真真切切的生存状态,反思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他们发现其实死亡是真实的,生命是短暂的,因此他们发出这样的哀叹:“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尘土之微小,说明个体生命存在于人世之中恰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文人志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愤而抒写胸中的激愤与惆怅,失意与哀伤,从而著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五言绝唱——《古诗十九首》。
三、文人生命意识的表现
生命意识在文学中常常集中在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感的深挚等。而死是人类最终的宿命,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2-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