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身世之谜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陆宰奉诏
进京,他携家自楚州(今江苏淮安)经淮河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夫人
唐氏在舟中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这位婴儿便是陆游。
时局相当严峻。这年冬天,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开始大举南侵,
铁骑纵横,狼烟滚滚。一年后,开封陷落;又过了一年,徽宗、钦宗被掳北
去,“靖唐之耻”为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划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当
时,号称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从河北逃回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
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高宗。随后,赵构在金兵的压迫下,仓皇渡江南逃。
南宋政权偏安一方、苟延残喘的局面便由此形成了。
陆游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
要矛盾。陆游幸运地落脚于具有爱国思想传统的家庭里,从小就听到爱国志
士的抗金言论,再加上他有“儿时万死避胡兵”的惨痛经历,小小的心田里
便种下了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种子。“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此后,此种志向终生未渝。正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把陆游培养成为一位
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是实现宏伟抱负的有效手
段。陆游开始努力读书了。谁知,这位令人瞩目的少年才子竟屡试不第。这
既与科举考试中的偶然性有关,也与秦桧当朝的政治气候有关。
看来,陆游破土而出的时机尚未到来。他必须学会等待。
陆游在等待。不过,他是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等待。孤灯耿霜夕,穷山
读兵书!
据说,陆游母亲唐氏于临产前梦见了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字少游),于
是,她便将新生儿名字定为“游”,字“务观”。然而——
秦观托梦之说可靠么?
《山阴陆氏族谱》载:“游字务观,小字延憎,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
于徽宗宣和七(原作十,显误,今改。古书中,七、十多互误——引者)年
乙巳十月十七日寅时生。”
陆游为何名游而字务观呢?宋人有种种传说。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
集“陆放翁”条谓:“盖母唐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韦居安《梅■诗话》卷中亦载梦生之说,而无“或
曰”。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比如,陆游确实很钦佩秦观。《剑南诗稿》
卷七○有《出游归卧得杂诗》,诗云:
江村处何小茅茨,红杏青蒲雨过时。
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
诗中的大年即赵大年,宋宗室,善画山水翎毛,山水画以王维为法。通
过此诗,我们可以领悟到陆游对秦观景物诗的欣赏。《剑南诗稿》卷六六有
《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诗云:
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形,一些陆游传记的作者认同了《四朝闻见录》的
说法,将陆游之得名与其母梦见秦观联系起来。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
曾这样描写陆游降生时陆宰(陆游父)的心理活动:
窗外的雨声停下来了,仓里好像安静了一些。他(陆宰——引者)想起
早一晚夫人曾经梦到秦观,这一位比自己高一辈,诗和词都做得很好,也能
写些文章。是一位旧派呀,不知妇道人家为什么会梦到他?何况这两年皇上
正在禁止元■学术,凡是学习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人的诗文的,
都要受到处分,那么即使真是秦观投胎,那有什么好处呢?可是,话又得说
回来,岳母不是晁家的吗?她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还不都和苏、黄
有一些来往?补之和秦观一样,是苏轼的门生,“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
可能正因为这个关系,夫人会梦到他罢。
“秦观,字少游,这个孩子就起名陆游吧。”陆宰做出了决定。及至陆
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
这一段文字尽管相当生动,其实站不住脚。陆游母唐夫人为名门之后(这
个问题,我们以后将要具体介绍),她即使真的梦见了秦观,也决不会将此
事张扬出去,因为,这种梦恐怕有“同床异梦”之嫌。这是不言自明的。
其实,陆游之得名,本于《列子》。《列子·仲尼》: “壶丘子曰:‘御
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
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里的“游”、“观”就是
陆游名字的出处。当然,这也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
所以才有这样的巧合。
《礼记·檀弓上》说: “(古人)幼名,冠字。”而配字的原则便是要
求字与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所谓“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
知其名”(《白虎通·姓名》)。那么,游与观在意义上确有联系吗?答案
是肯定的。杨伯峻先生在《列子集释》中说:“外游、内观相对,则观亦游。
【文学历史类】陆游悬案揭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