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
一位女性作家。她年月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
家进出口公司的股东,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曼斯菲尔德从小生活在一种颇
为开放的气氛中,与他们家来往的人各色不等。父亲这一辈的亲戚中有当时
较有名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都对凯瑟琳选择将来的生活道路起了不小的
影响。由于父亲整日忙于事务,母亲只关心丈夫的生活,却不爱自己的孩子,
因而凯瑟琳有机会与其他不同阶层的人(如花匠等)打交道,同时也使她养
成了爱好读书、思索的习惯。
曼斯菲尔德岁时进入伦敦皇家学院读书。父母亲的愿望是把她培养成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以便将来能缔结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在维多利
亚时代①,中产阶级的妇女除了结婚或当家庭教师外,是没有其他职业可以寻
求的。
学校的气氛过于严肃,但也不乏有趣的教师,他们把当时被视为异端的
易卜生②、王尔德③、瓦莱里④等人的作品介绍给曼斯菲尔德,大大扩展了她的
眼界。
曼斯菲尔德的原则是不惜一切代价体验生活。她的第一次恋爱是岁时
在从英国回新西兰的途中,与一位英国板球运动员的邂逅,这位漂亮的英国
人“见过那么多世面,能征服他多么了不起。”这次罗曼史也许在曼斯菲尔
德看来完全正常健康,但却在她家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也是以后家庭与她
日益疏远,直至完全断绝来往的开端。
岁时,凯瑟琳已写了不少精彩的短篇小说,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用
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的声誉”,因为她已经“体验过该
体验的一切了”。
年,曼斯菲尔德同一位小提琴手结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她
需要一个自己的家,以摆脱父母亲对自己的控制。这次婚姻是一个悲剧,婚
礼的当天夜晚,她就不辞而别。这以后凯瑟琳以各种不同方式谋生,当过巡
回演出剧团的大提琴手,后来做杂志的撰稿人,其间自然少不了接连不断的
恋爱事件。
年是曼斯菲尔德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她遇见了《韵律》杂志主编,
年仅岁的作家,牛津大学生默里①,从而成为《韵律》杂志的固定撰
稿人,她和默里的关系也从友谊发展为爱情。他们的爱情关系维持了年,
最后结为夫妻。遗憾的是婚后不到一年,曼斯菲尔德就因患肺病去世。虽然
①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19~1901)在位时期,时当 1837~1901 年。——译注
②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代表作有《玩偶之家》等。——译注
③王尔德(1856~1900),英国唯美主义作家。著有童话《快乐三子》、小说《陶连·格雷的画像》、剧
本《少奶奶的扇子》等。——译注
④瓦莱里(1871~1945),法国诗人、评论家、思想家。——译注
① (1889~1957),英者、评论家。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开始办《韵律》杂志,并开始了他
的写作生涯。以后,又先后担任过《雅典娜神庙》《埃德尔菲》两刊物的编辑。他的主要作品有《凯瑟琳·曼
斯菲尔德和其他一些文学人物》《女人之子,》,以及自传《处在两个世界间》等。—
—译注
她十分热爱默里,但这种爱情并不妨碍她与许多其他男人保持与发展亲密关
系。
曼斯菲尔德才华横溢,一生交游广泛, ,劳伦斯①、伯特兰·罗素②、
维吉尼亚·吴尔夫③都是她的朋友,劳伦斯曾把她作为自己的小说《恋爱中的
妇女》中女主角戈珍的原型。曼斯菲尔德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她的作品以细
致的观察、入微的心理描写取胜,在这方面连心理描写大师维吉尼亚·吴尔
夫也自叹不如。她的作品及其创作手法在世界文坛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如
荣获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女作家内丁·戈迪默身上就有她的影子,人
们曾誉之为“南非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引见《参考消息》, 年
月日)。
更值得一提的是, 年前,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时,曾慕
名专诚拜访了当时还在伦敦的曼斯菲尔德,双方虽只晤谈分钟,但彼此都
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当曼斯菲尔德病故的噩耗传至徐志摩耳中时,他内
心十分悲痛,为世界文坛失去这样一位才女而惋惜,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
哀思化成了感人的诗句④:
我昨夜梦入幽谷,
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我昨夜梦登高峰,
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堕落。⋯⋯
我与你虽仅一度相见——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谁能信你那仙姿灵态,
竟已朝雾似的永别人间?⋯⋯
曼斯菲尔德逝世过早,也许是她所过的那种精神上激动不安、感情上充
满狂风骤雨般的生活过早地消耗了她的生命,然而,正是这种丰富多采的生
活才使她成为与众不同的女作家,因为她把一生的经历全部编织成了一篇
【文学历史类】曼斯菲尔德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