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郑明辉(黑龙江省第四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以下称研究区)位于亲西伯利亚陆块群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中,Ⅱ级构造单元有五个,大地构造环境比较复杂,自元古代至中生代,大致经历了六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火山-岩浆活动阶段是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主要成矿期,目前所发现的大中型及小型矿床主要是这个阶段形成的。
关键词:构造演化;成矿作用;成矿带
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中。Ⅱ级构造单元有五个:北部为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南部为中断陷带(火山岩带),东南部为塔河过渡带,西北部为漠河边缘褶皱带,中部为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研究区自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大致经历了六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阶段:
1 古元古代地块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在活动的陆源裂陷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中基性到酸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经过兴东运动使其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较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称兴华渡口群(Pt1xh)。由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磁铁石英岩、大理岩及混合花岗岩等组成。变质作用的后期及期后,由于深熔作用,形成原地-异地混合花岗岩-巨斑状(混合)花岗岩,变质及岩浆作用,使沉积岩石中金及主要成矿元素活化富集成矿,因此古元古代地块结晶基底是研究区内最古老、最主要的矿源层。
晋宁期基性到酸性岩浆侵入、交代,形成了各类侵入岩。在侵入交代过程中,岩浆热液涉取了围岩中大量成矿物质,个别岩体具有矿源体特征。至此额尔古纳地块结晶基底形成。
2 大陆裂谷倭勒根岩群形成阶段
前震旦世至寒武世,得尔布干深大断裂形成,呈北东东向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中间,额尔古纳地块南部及北部陆内裂谷发生,形成了倭勒根岩群。
额尔古纳地块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金从岩石中分离和释放出来。在风化壳中:金吸附于粘土矿物、有机质及腐植质中;在富水条件下,金随成岩物质向水盆地集中-富集,在还原条件下金沉淀、成岩成矿。
3 陆内坳陷形成发展阶段
主要发生在额尔古纳地块南部,中部有小坳陷零星分布。早-中奥陶世,在浅海环境下形成了一套火山-复理石建造,以快速沉积及频繁的酸性火山岩活动为特征,并有同构造期花岗岩类侵入。
4 地块碰撞、对接、推覆造山阶段
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块再次拉张裂陷,在浅海环境下形成了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晚石炭世-早二迭世乌拉尔地块与额尔古纳地块强烈碰撞对接,使研究区强烈推覆褶皱造山,并产生了广泛的花岗岩质岩浆侵入和韧性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是金多金属矿产主要成矿期。
5 早-中侏罗世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形成及晚期推覆褶皱造山阶段
早-中侏罗世额尔古纳地块北部裂陷,形成了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其内充填了一套快速堆积的河流相-湖泊相煤系碎屑岩。金经过长期风化作用,金呈氧质或吸附物汇入上黑龙江盆地,形成了早期砂岩型金矿。
晚期在强烈挤压闭合动力作用下,产生了推覆褶皱构造,研究区内有四个较大的韧性变形构造带:
(1)老沟-二根河-双合站-依西肯逆掩推覆构造带。
(2)满归-西吉诺-塔河-十八站韧性变形构造带。
(3)新林-兴隆-韩家园子逆冲推覆构造带。
(
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