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穿刺中的循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李玉香(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1-0277-02
【摘要】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探讨浅静脉穿刺中的不良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浅静脉穿刺缺陷41例,查阅检索相关文献,循证护理措施。结果应用循证护理可以减少浅静脉穿刺护理缺陷的发生。结论循证护理可以促进护理人员阅读大量的专业资料,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浅静脉穿刺护理问题循证护理
浅静脉穿刺包括静脉采血、静脉注射、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为了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浅静脉穿刺中的不良问题,我科于2010年2月开始将循证护理引入浅静脉穿刺技术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月我科浅静脉穿刺缺陷41例,其中静脉采血溶血4例,凝血5例,吸血不畅4例,静脉输液液体渗漏7例,输液速度不当21例。
确定护理问题在浅静脉穿刺中容易发生哪些缺陷,影响缺陷的因素有哪些,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和尽可能减少它的发生?
循证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的可靠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临床经验、操作技能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相结合,制定循证护理措施。
2 循证护理
静脉采血中的循证问题及护理措施[1]
皮下淤血、溶血、凝血是静脉采血中常见的护理问题。皮下淤血与下列因素有关。如按压不当,按压位置不准确,采血完毕只按压住皮肤进针处,而未按住血管进针处,按压时间过短,面积过小,按压力量不均匀,过轻或过重,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不断揉搓针眼处,影响局部凝血,血液渗漏造成皮下淤血;采血后肢体用力活动过早,使血管内血流压力突变,再次冲开已闭合的针眼形成皮下淤血;采血点上方衣物过紧,压迫血管,血液回流阻力增加,从血管针眼处溢出,形成皮下淤血;穿刺过深或过浅或多管采血时机械牵拉均可使采血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血液流入皮下,造成皮下淤血;穿刺一次不成功再次穿刺也容易造成皮下淤血。真空管负压较大,在操作过程中血液迅速冲入试管,血液与试管壁猛烈碰撞;采集具有抗凝剂的试管时,摇匀动作过于猛烈是造成溶血的主要原因。产生凝血的主要原因有:采血时间过长,血液凝固。抗凝管内血超过规定量,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造成凝血。
护理措施①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或家属正确的按压方法。采血肢体30min内禁止剧烈活动。②摇匀抗凝管试管时动作要轻,操作时采血针头连接采血管端应以30-45°角斜插采血管内,血液沿管壁缓慢流入管底,避免红细胞猛烈撞击试管壁造成溶血。③采血时先采集抗凝管,避免采血时间过长以避免凝血的发生。
静脉输液中的循证问题及护理措施
液体渗漏、输液速度不当是静脉输液中护理常见的问题。液体渗漏与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技术因素、解剖部位等有关[2]。输液速度不当与护士药物知识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认识不够、患者自行调节滴数、输液巡视不到位、及输液调节器选择不合适有关。
护理措施①加强护士的基本功训练,提
浅静脉穿刺中的循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