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岳飞等词人
中文1101班张文昌
1
词人李纲
一、生平
李纲(1083年-1140年), 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2
《南宋四名臣词集》:词总集。清王鹏运编选。四种四卷。收录宋人赵鼎《得全居士词》一卷、李光《庄简词》一卷、李纲《梁溪词》一卷、胡铨《澹庵长短句》一卷。以四家皆宋南渡时期抗金名臣,气节为后人所重,故汇而刻之,亦微寓晚清文士之民族情感。有1888年(光绪十四年)王氏四印斋刊本。
南宋未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了《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意思是用李纲的治国之道,则国运昌盛,否则就国运颓废。清代名臣林则徐,在福州李公祠提联,称赞其为:“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3
大观二年(l108 年)李纲参加贡生考试,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参军。政和二年(1112年)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3 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员外郎。
政和八年四月起用为太常少卿、国史编修。宣和元年(1119 年)开封大水成灾,他上书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同时鉴于北方女真族势力深入国土,建议整修军备,防止外患。徽宗不纳忠柬,将其贬滴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李纲痛感皇帝昏庸、国是日非,顿萌退志,遂在无锡梁溪河畔营造庭院,以备归隐。
4
宣和三年闰五月,其父病故,葬于无锡惠山北面的湛岘山麓。在庐墓3年期间,他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将湛岘山称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纲被任为秀州知州。第二年复被任命为太常少卿。这年冬,金兵大举南侵。他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使太子赵桓能以皇帝名义号令军队,得到宋徽宗的同意。宋钦宗赵桓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委以防卫京都的重任。他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二月,因其反对议和被免职。陈东等于余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封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他奉把父母的功德院。后将他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他奉诏立即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
5
次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宋朝国力为之一振。由于其主张北伐、坚决反对迁都江南, 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7天就被免职。
以后李纲屡遭诬陷,自南宋建炎元年(l127 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绍兴元年(1131 年),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他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今长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他积极招抚流亡,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整饬军政,募匠建造战舰数十艘以巩固江防,又一再上书要求宋高宗反省得失,待机北伐,但不为宋高宗接受。绍兴九年李纲愤而辞职。绍兴十年正月十五日病逝, 终年57 岁, 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赠少师,溢忠定。
6
一、恤民
李纲爱护百姓的事迹很多,宣和元年(1119 年)六月,京都(汴京)发生大水,百姓受灾严重,李纲时为太常少卿,上疏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建议朝廷重视整治黄河和汴河,加固堤防,体恤民情,节省花石纲等烦费,广储粮,以备水旱灾害之用。绍兴二年(1132 年) ,福建建州(今建瓯县)爆发了范汝为等起义,朝廷派韩世忠入闽北镇压起义,建州被攻陷,韩世忠认为建州百姓都依附范汝为,欲尽杀之。李纲在福州闻讯,昼夜兼程赶到建州, 对韩世忠说:“建民多无辜。”韩世忠受教,严饬军纪,收回屠城令。李纲救活了众多的建州百姓,民众非常敬仰李纲,并立祠塑像以祀奉。
7
二、爱国
《宋史》两卷(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八)为李纲传,这在古史书中鲜见, 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下面三段文字选自《宋史》。
(钦宗)复决意南狩,纲趋朝,则禁卫擐甲,乘舆已驾矣。纲急呼禁卫曰: “尔等愿守宗社乎,愿从幸乎?”皆曰:“愿死守。”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禁卫皆拜伏呼万岁,六军闻之,无不感泣流涕。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
李纲、岳飞的词-课件(PPT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