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探索与研究.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探索与研究

摘要:幼儿音乐课程对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部分幼儿音乐教师由于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幼儿设计音乐课程主题,幼儿只能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是教师做得多,幼儿难有发挥的空间,这样一来,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了。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幼儿教师就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成长。实现幼儿课程游戏化,可以为改革幼儿音乐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内容明确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其中,艺术领域无疑是人类社会之美的高度凝练,为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音乐课程,明确了课程目标,旨在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何将幼儿音乐课程实现游戏化,是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基础
(一)无目的的本能冲动:音乐与游戏的内在动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从生命本能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游戏的起源,认为游戏是宣泄剩余精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无目的的本能冲动能带来生理机能的愉悦感,这和音乐是相通的。由剩余精力本能冲动引发的无功利目的的快感,在外可表现为游戏,也可表现为音乐艺术。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斯宾塞还认为,幼儿的歌唱、奏乐都来自于游戏冲动的结果,可以在游戏中获得音乐美感体验。
(二)模仿说:音乐与游戏的本质连接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音乐活动就是一种游戏,是个体通过模仿形式对未来生活进行提前预习,并从中获得快乐感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游戏是儿童通过各种行为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再现,是儿童的即时模仿。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幼儿能够通过模仿意识,借助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与情感
,这是幼儿随心所欲的游戏,在音乐领域也不例外,通过模仿体验音乐情感。
(三)情感的宣泄与补偿:音乐与游戏的心理功能
苏珊•朗格曾经指出:“音乐是将情感呈现出来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可见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对于幼儿而言,音乐与情感的链接可以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幼儿通过游戏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而这个选择过程就与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在音乐中自发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实现情感方面的宣泄与补偿。
总之,音乐与游戏息息相关,实现音乐的游戏化,可以帮助幼儿宣泄情感,表达自我,体现对自然、对社会的自我认识。广大幼儿教师有必要在音乐活动中引入游戏,帮助幼儿获得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一)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
音乐游戏可以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游戏中的许多内容也是反映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还有自然界动植物的生活及特征等。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要广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去形象地表现各种不同角色的姿态、动作、表情等,以此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具有促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探索与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