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临症一得.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临症一得
——论补中益气汤所治“脾证”中的“阴火”
李进业
互助县东山卫生院(青海互助 810500 )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84-01
通过一临床脾肺气虚为主的喘证病例,仍同李东垣一样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用另一种病机来阐释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所治“脾证”中的“阴火”,结论为:烦热非阴火。
李某,男40岁,系互助县人,粮农,素体虚弱,易感冒,呼吸气息声高,犹如牛之气息,时有呛咳,偶有前半夜身体阵阵躁热,心烦,揭去衣被则很快又畏寒,时虽夏月身着厚衣,恶风。食欲良好,多渴喜热饮,大便多稀溏,面色白,舌胖大,边有齿痕,苔微黄,寸关脉滑,右尺重按无力,脉搏64次/分。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附片而获良效。此病例与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所治“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颇为相似。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上盛则气高。明张介宾注曰:“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喘满之谓”指出气高谓喘,是邪壅所致;《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此例患者李某食欲良好而大便多稀溏,是胃强脾弱,脾弱不能散精于肺(土为金之母,土生金),影响肺通调水道,致水邪壅于肺,进而影响肺司呼吸,故呼吸吃力,气高而喘;《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 津液对调节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今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体内阳气不能随津液及时外达,积聚于体内而发热;《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虚不仅不能运化水液,也影响运化水谷,水谷不化,则水谷之浊气不能归心滋养心神,故心烦。不能淫精于脉,脉道空虚,而头部有手足三阳经脉和任督脉共八条经脉循行经过,《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常可出现头昏、目眩、耳鸣及头痛(不荣则痛);水精不能四布则口渴喜热饮;“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体弱者则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卫气失去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之功,而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在补中益气汤所治“脾证”中,李杲强调‘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三味药指黄芪人参和炙甘草,既然是圣药,应加重圣药用量来除烦热,而不是区区三五分至一钱,整个一剂药也仅三钱五分,尚且加

临症一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2-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