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应方式.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 应对方式
(2011年江苏卷)。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011年江苏高考22题第(3)评分标准:
第一等(5~6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准确,即提及生产方式的近代变动带来双重影响,并肯定其积极方面; 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观点;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3~4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准确,如不提双重性,只肯定其积极方面;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合理论证观点,逻辑关系明显;表述方面:有层次性,详略欠当。
第三等(0~2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如只提双重影响,不肯定其积极方面;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写小论文基本的方法(三要素):
观点:分析材料,明观点
论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找论据
论证:史论结合,详略得当,理论升华
先表态,得观点分; (总)
列史实,分层论述;得论证分; (分)
作结论,理论升华(总)
请您评分
例1、历史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伴随着新陈代谢,历史的发展时螺旋式上升的。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换,中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揭露了历史不断发展的特点,人类也随着这一发展而不断发展,使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也只有经历这种新旧的交替,人类才有可能不断进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和新生产方式的产生,总暗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历史的主题也应该是新旧事物的交替,这样才会使历史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例2、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导致农村土布减销,农妇收益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迷惘痛苦,但是,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观念带来新的生机和朝气。例如女孩不再束缚于家中纺织,可以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有利于生活改善;妇女进入洋纱厂、洋布局,促成人们传统观念改变,使其更生机,有利于于男女平等的先进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旧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这体现在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然而新生产方式带来生机,这体现在人们去工厂做工,将手工业品销往国外,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总观点: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分论点1:旧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
史实:这体现在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
分论点2:然而新生产方式带来生机
史实:这体现在人们去工厂做工,将手工业品销往国外,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
结论、升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SOLO分类层次评价法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应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kuan1431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