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世界有情的关怀
聋哑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备受关注,而适于他们的教育对于奠定其人生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他们究竟接受怎样的教育、有着怎样的生活和学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感受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无私的付出,也切身体会了这一群特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别样的课堂
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0年9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担负着武威市“三县一区”适龄残障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
记者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正在教室内上课,处于市郊的校园便显得十分安静。应记者要求,学校副校长齐者来到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听课学习。这是一节九年级聋哑班的语文课,在无声的世界里,老师如何才能教会他们识字和阅读呢?
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讲桌前的老师举起手掌重重一击,孩子们知道现在开始上课了。这节课学习的是《少年闰土》,师生问好之后,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这样的课堂,与普通学校最大的不同是老师除了需要用语言来讲述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交流都必须依靠手势来和学生互动。在这儿,手语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学习的内容。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解释词语及理解文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手语来完成。
孩子们在比比划划中读完了课文,老师开始教他们认生字和词语。“胯下”、“秕谷”、“祭祀”、“五行缺土”……这些生字和词语当中,有一些形象而具体——当讲解“胯下”的时候,按照身体的部位比划便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祭祀”、“五行”这样的抽象概念,老师显然用了许多的心思,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联系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打了许多的手势,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解释,直到孩子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坐在教室后边,记者能够切身感受的是,无声世界里,手语让学生的思绪从未停息,它时刻涌动,渐趋丰富。
校长汤栋告诉记者:“聋班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聋校教学计划,开设了语文、数学、品德、美术、律动、体育、劳动、理科、社会、语训、常识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拥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确,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给予这些孩子的是成长的自信和自立。世界给这些折翼的天使关上了一道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文字和手语带领他们走出孤寂和冷漠,到达未知、辽阔而又丰富的世界。
比母亲都细心
任教九年级聋哑班语文的是冯志娟老师,下课之后,记者和她进行了交谈,了解了这些孩子成长当中更多的细节。
冯志娟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情感,2000年9月,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刚刚从师范毕业的她便无怨无悔地成了这儿的一员,从此,学校就成了她的家。
冯志娟对记者说道:“身为教师,当然应该把全部的爱融入这个无声世界,我希望在精心的教育和呵护下,这些聋哑的孩子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逐步做到自食其力、残而不废,能回归主流、回馈社会……”
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实现这样的愿望,付出的常常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努力。回忆14年来在特殊教育学校点点滴滴的往事,回味每一天的酸甜苦辣,冯志娟眼里泪光闪烁。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自四面八方,聋哑等残疾状况也各不相同。有时候,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差距会特别大,最小的只
无声的世界 有情的关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