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ppt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要内容
一、中国翻译简史(三次高潮)
二、西方翻译简史(六个阶段)
三、翻译的标准
一、中国翻译简史
“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然而,中国文化似乎是个例外。五千年来,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走过了不少坎坷的道路,但是中华文化却一直没有消逝。”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有关翻译的书面记载:
周朝设有专司接待夷族来宾之官员,即翻译官,称为“象胥”,“舌人”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
1.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
★彦琮:译人“八备”;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文;中国第一部翻译理论书《辨证论》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将《道德经》译成梵文;运用补充法、省略法等翻译技巧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特点:译者多为西方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化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徐光启(明):数学家,农学家,《几何原本》前六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
李善兰(清):数学家,《几何原本》后九卷(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代微积拾级》
(清末至“五四”时期)
特点:主要由文人从事翻译工作;较多介绍西方的社科、经济及文学作品;政府成立专门培养翻译人才
及译书的机构。
严复:《天演论》、
《原富》、《群学肄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1.70 MB
  • 时间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