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何为“文献”?
1、文献的本义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娴熟礼仪掌故之人。“文献”即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记载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由于文字的发展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相继问世,关于历史、典制、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渐增多,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当然,“献”的原始含义并未消亡,明清时期的学者著书编书,多有用其本义者。如:
(1)明代学者焦竑曾编纂一部《国朝献征录》(120卷),专为当时重要人物立传。这里“献”指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载体,是指用以记录历史文献的物质材料,主要分为传统文献载体和现代文献载体两类。
一、传统文献载体
1、甲骨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帛文献
4、纸质文献
二、现代文献载体
声像文献、缩微文献、电子文献
殷人信鬼神,重占卜。占卜之后,又将有关占卜的情况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的制作过程:
整治:即刮削磨治龟甲或兽骨,使之光洁。
钻凿:在整治后的甲骨内面,钻凿出整齐排列的小凹槽(窝槽),以备灼烧时出现裂痕。
命辞:向鬼神告以所卜之事。
灼兆:沿窝槽周围加热,使龟甲的另一面(正面)出现裂痕,占卜者根据裂痕,判断吉凶。
刻辞:将占卜时间、卜人、所问事情及占卜结果刻写在相应的兆文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
卜辞的记事体例:
序辞:记占卜日期和贞人名字
命辞:记此次占卜所问之事和期限
占辞:记根据卜兆所下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事实与占卜结果是否应验和应验情况。这一部分为事后补刻,与占卜活动不是同时。
现今所见卜辞大都残缺不全,往往只有序辞、命辞。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