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概述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和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和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和发展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因为继电器逻辑电路配线复杂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希望能有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它能做到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及接线,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1968年,GM公司提出十项设计标准:
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维护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计算机;
可直接使用115V交流输入电压;
输出采用115V交流电压,能直接驱动电磁阀、交流接触器等;
通用性强,扩展方便;
能存储程序,存储器容量可以扩展到4KB。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应用于GM汽车自动装配线上;
日本立石(OMRON)的C系列;
日本三菱(MITSUBISHI)的F、F1、F2、FX2系列;
日本松下(PANASONIC)的FP1系列;
美国通用电气(GE)的GE系列;
美国艾论—布拉德利(AB)的PLC-5系列;
德国西门子(SIEMENS)的S5、S7系列。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什么是PLC?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是一种工业控制装置
是在电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统的继电器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
通用叫法
中文名称为可编程控制器;
英文名称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按I/O点数分
小型PLC I/O点数为256点以下的为小型PLC
(其中I/O点数小于64点的为超小型或微型PLC)
中型PLC I/O点数为256点以上、2048点以下的为中型PLC
大型PLC I/O点数为2048以上的为大型PLC
(其中I/O点数超过8192点的为超大型PLC)
可编程控制器的类型
迁安职教中心 可编程序控制器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