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及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论
关键词
五个犹太人改变了西方世界:
1、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
2、耶稣,他说一切都是苦难;
3、马克思,他说一切都是资本;
4、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源于动物性本能,即性。在文明、道德、法律的框架下,人本能地将性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以其他形式发泄;
5、爱因斯坦,他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年-1939年
弗洛伊德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弗莱堡,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
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25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图腾和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自我与本我》等。
个体
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本我
超我
现实环境
冲
突
协调
协调
协调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的精神人格完全属于本我,幼儿没有羞恶观念,其全部生活都受欲望支配,不管条件和社会道德,处处要求满足自己的愿望,寻求快感。他说,孩子们不管社会的一套常规,“他们都顺其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兽性”。孩子在幼时常是毫不隐蔽地表现利己主义。但是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教育和习俗的影响,会不再盲目追求满足,渐识时务,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
。
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Ego),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追求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美的境界。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及主要理论观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